返回

番外篇 相逢自有时(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否也包括着杜甫的亲人家小?”

    “最后,诗人发出感慨,‘飘零逢圣主,长歌盛世回。安得随劲旅,一扫寰宇清?’”

    老师微笑着看向学生:“在座的各位,或许会觉得最后一句是套话,但请大家联系杜甫的一生,他始终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这里的‘随劲旅’,不只是想参军,更是想追随这个能带来清平世界的君主与时代,去实现更彻底的太平。”

    好了,看完了这三位文坛巨擘的锦绣华章,我们再来看郭子仪与薛景仙这两位将军的诗。”

    “朔方铁甲照潼关,贼寇胡儿跪马前。非是弓刀能破虏,龙纛所指即天山!”

    “夜雪潼关道,秋风洛水波。曾埋忠骨处,今奏凯旋歌。但看龙旗指,谈笑挽山河。小臣无所愿,长护玉辇过!”

    “这两首诗都直白大气,简单易懂,并且对比起其他人的诗来说,这些将军们的诗中,明显带着更浓烈的崇敬和追随意味。”

    “毕竟昭文帝的确是一手拉起了轰轰烈烈的长安保卫战,同时也带领着他们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身先士卒,不惜己身,这样的君主,得到武将们近乎本能的誓死追随,实在是再理所当然不过了。”

    “最精彩,也最能体现郭子仪乃至全体将士心声的,正是后两句,‘非是弓刀能破虏,龙纛所指即天山!’,郭子仪,这位功勋卓著的三军统帅,他是在否定自己与麾下将士的勇武吗?是在否定‘弓刀’的作用吗?”

    “不,他是在陈述一个比个人勇武,比精良兵器更根本的胜利之源,即‘龙纛’,天子的旗帜,在这里象征的正是昭文帝本人。”

    “这是一种极致的信任,是将个人的武勇,军队的荣光,全都归于那面旗帜,因为执旗之人,曾与他们‘沙场共醉兵’,曾‘手提龙泉剑’与他们并肩而立,这种情感,超越了简单的君臣名分,更近乎于知遇之恩与袍泽之谊的融合。”

    “所以薛景仙也如此去写,说只要看到龙旗所指的方向,我们便能于谈笑间力挽狂澜,这份信心与豪迈,正是来自于他们对执旗者的绝对信赖。”

    “所以,他最后自然而然地发出誓言:‘小臣无所愿,长护玉辇过!’”

    老师温和的讲解道:“‘玉辇’,天子的车驾,我别无所求,只愿永远护卫着陛下的车驾,一路

番外篇 相逢自有时(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