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牺牲的持续性,更通过最后那句歌词“和平来了,他们走了”的对比,在时间的维度上制造了情感张力!
和平年代的繁荣与革命年代的牺牲,形成“永恒对话”,使得观众在时空交错中,能够很轻易的产生“历史在场感”。
也就是所谓的“代入感”!
一下,仿佛将观众们,都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当旋律缓缓落下,当沈铭恩唱最后那句“和平来了,他们走了,她等的人再也回不来了”的时候,歌曲里“悲壮”的气氛可谓是彻底爆发,一整个蔓延在了每一个观众的内心里。
那一刻……
所有的观众,都有种红了眼眶的感觉。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冰冷的,封建社会,一个母亲本就饱受压迫,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因为战争,全部上了战场……
家里的母亲整日期盼孩子可以平安无事,整日坐在村口等着孩子归来,rap的那几句“她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等远方开来的车,门口的板凳在那从没挪过,眼神还在期盼着”看似是整首歌最不起眼的位置,却偏偏承担了最平凡的动人处!
那位战争时期的“阿嬷”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回来,多么想要再见孩子一面……
可直到等到赶走了侵略者,直到等到“和平”的到来,她的孩子都没有再回来。
是不回来吗?
不……
是“回不来”了啊。
他们,或许早已埋骨在浓浓的战火之下,为了守卫这个刚刚诞生的崭新的国家,他们奉献出了自己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
这位深山里的“阿嬷”不知道什么是“保家卫国”,也不懂什么“家国大义”,或许身边人都在告诉她她的孩子是“为国捐躯”,是光荣的……
可没有什么文化的她只知道,自己的孩子,再也回不来了。
前面封建压迫下的母亲塑造,在这一刻直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被封建社会压迫一辈子的母亲,到头来因为战争,自己的孩子也埋骨他乡,无法膝下承欢。
她该是何等凄苦,何等悲惨!
“悲剧”的主基调,在这一刻弥漫在了每一个观众脑海里。
【都是那帮沟日德!】
线上直播间里,不知道多少被这首作品的情绪感染的观众,疯狂的刷着:
【要怪都怪侵略者!】
【那个年代,多少人不是身不由己?他们不上,他们的儿孙更惨!】
【要不是那帮沟日德侵略者,那么多年轻、鲜活的生命,怎么可能就此葬送?!】
【他们明明也可以有很长的人生可以体验,明明也可以照顾自己的父母,可最后自己埋骨他乡,跟自己的父母生死永别,白发人送黑发人!】
【啊啊啊!每每想起这些我就觉得该灭了鬼子,灭了大漂亮,灭了曾经那些所有欺凌过我们,侵略过我们,将我们的土地变为殖民地的国家的狗东西!】
……
太沉入了……
这届观众是真的听得特别投入,脑海里全都是真情实感。
只要想到曾经那些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只要想到那些先辈曾经过得有多么的凄苦,每个人内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愤怒”的情绪。
这是作品的魅力,也是主旋律风格作品的主基调。
不得不说,就调动“民族团结”、激起“民族自豪感”这些点上,沈铭恩的作品永远有其“独到之处”。
一首《阿嬷》,开始塑造的只不过是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那个年代饱受封建压迫的女性形象。
可后面,简单几句转折,直接将这个身世凄苦的“英雄母亲”的形象,给立了起来!
最后,通过歌词寥寥几句的“发刀”,一整个调动了所有观众的情绪!
什么是好作品啊?
这就是!
“喔……”
当时,镜头给到好几个《星火乐章》节目的创作人嘉宾,此时的他们是一边鼓掌一边脸上露出激动、兴奋,而又“佩服”和“艳羡”的目光啊!
本期《星火乐章》的主题是什么?
亲人!
提起《亲人》这个命题,尽管也有人跟沈铭恩一样,联想到了战争时期
第二百六十三章 原版,不应该被遗忘在深山里的《阿嬷》!-->>(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