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章 狗屁的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而大米和白面恐怕也是这些农民求而不得的奢侈食物,赵安看的这几家村民的食物除了红薯外就是一些如豆类、高梁、小米、玉米之类的杂粮。

    一个个面黄饥瘦,小孩子无一例外全是营养不良的样子,瘦的可怕。

    村民说的地主张家赵安也去看了,虽然这个地主有几十亩地,但既没有雇佣长工,也没有将地租给村民,而是领着一家老小自个种。

    能成为地主的原因除了祖孙三代的积累与勤劳外,就是他家有别的村民没有的牲畜。

    科技,是后世的第一生产力。

    这年头的第一生力则是牲畜。

    家里有头牛的话能顶两三个壮劳力!

    有壮劳力才有收成,有收成才有积余,有积余才能成为所谓地主。

    张姓小地主家的生活水平在赵安看来还不及后世的五保户,至少五保户一个月能吃上几顿甚至顿顿鱼肉,毕竟一斤肉十元左右就能买到,而这小地主家一个月也仅能吃上两三顿鱼肉。

    说是地主,不如说是一个勉强温饱的农民。

    一个五保户再穷每月都有几百块可领的,加上逢年过节的送温暖,肚里的油水绝对比这个张姓小地主要多得多。

    当然,赵安知道这种小地主根本算不上士绅阶级,真正的士绅阶级不在农村,而在城市,在那庙堂。

    河南这边还好,再往北进入直隶境内就谈不上汉人地主阶级了,因为汉人没有土地。

    整个直隶的土地百分之九十五都被清廷圈给八旗了,汉人要么是包衣奴,要么是替旗人打工的佃农。

    赵安就是简单的看一看,说是实地调研也好,说是走马观花也好,至少,清朝治下农民的真实情况他是了解的。

    河南这边雪灾情况相对直隶要好一些,没有成群结队的流民出现,整体看着毫无生机,死气沉沉,但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吃不饱,但只要饿不死,就不会有人铤而走险。

    走时,赵安没有给这些村民留下钱财或食物,因为没有任何意义,真想让这些面黄饥瘦的农民变成人,唯有推翻满清提高科技水平、发展生产力才行。

    就是他走后,当地的里正便立即跑到县衙上报,结果当天该县的知县就领着大批衙役跑到村子里挨家提审。

    问过路的安徽赵大人问了你们什么,你们又说了什么,有没有向赵大人告县令的黑状云云。

    夫妻分开审,父子分开审,闹的是鸡飞狗跳。

    安徽署理巡抚奉旨进京陛见是大事,赵安一行又在沿途驿站吃饭睡觉,消息肯定迅速传播。

    当赵安一行抵达卫辉府境内,早就收到前方归德通知的卫辉知府马铭禄早就在驿站候着了,无论如何也要盛情招待赵大人一行。

    这是地方官的一片心意,毕竟赵安是现任从二品大员,不是退休经过人家辖区回乡的“老领导”。

    今天是安徽的署理巡抚,明天会不会是河南巡抚,后天有没有可能是直隶总督呢?

    所以,只要脑子不坏都得示个好,没有用处不要紧,就怕给人落个坏印象。

    反正,招待的银子也不用自己出嘛。

    驿馆张灯结彩,方圆里许飘的都是肉香味,以致跟赵安吃了一路苦的抚标官兵们瞬间来了精神。

    “本官只是路过贵地,卫辉府不必如此盛情.”

    客套话赵安自是要说的,这饭肯定也要吃的,人知府大人的心意更要领,进入驿站时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自己升任署理巡抚、实任藩台以来,似乎还没有看望过省内的“老领导”。

    这是很严重的“政治”疏忽,因为安徽省内的确有一些退下来回乡居住的二品以上官员。

    这些人虽然退了,但在朝中肯定是有些影响力的,毕竟封建官员讲究的就是门生故旧。他们也是有向皇帝上折子权力的。

    赵安要搞的好,人家不吱声。赵安要搞不好,人家能不吱声?

    就算搁赵安前世,新官上任看望本省老干部也是规定流程之一。

    疏忽了,打京里回来第一件事就得登门去看望看望才行。

    “赵大人,请!”

    卫辉马知府笑容满面的将赵安请到布

第5章 狗屁的盛世-->>(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