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章:新生的锐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深夜,魏哲坐在案几前奋笔疾书。

    管妍看不下去过来劝他休息,但被魏哲让人送回去了。

    良久之后,魏哲终于将毛笔搁下。

    抿了一口蜜水,看着绢帛上的成果他终于满意的抚须而笑。

    关于魏国的行政架构,他总算是拟定了一个大概框架了。

    首先,不设丞相!

    或者,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设置独相或双相,而行“群相制”。

    当然,魏哲也清楚权利的集中是必然的。

    但有没有名正言顺的上下之分,这点很重要。

    就比如中唐时的尚书仆射、晚唐时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算是宰相。

    然而朝廷往往存在多位宰相,虽有权利大小之分,但却都是平级。

    即便有宰相能凭借个人手腕大权独揽,但这种夺来的权利是没有延续性的。

    一旦此人去位,先前集中的权力便会再次散落四方,重新洗牌。

    这种分分合合看似有些繁琐,可对于皇权来说却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为能够世代继承的权利,有且必须只能是皇权。

    若是权相之制都能成为定规,延续不断,那岂不是第二个外戚大将军?

    如此,皇权可就要危险了。

    也正是由于同样的道理,魏哲决定不设大将军。

    说实在的,将天下兵马交予一人,这简直是历史的倒退。

    始皇帝就算是嗑药了也干不出这么复古的操作。

    更别说大将军除了掌握军权之外,还可以名正言顺的参政了。

    也难怪历代外戚担任大将军后,一大半都成为了权臣。

    甚至纵观两汉历史,都可以说皇帝、太后、外戚轮番掌权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下的官制也不是没有好的一面。

    比如光武帝立国后,便干脆将太尉、司徒、司空架空。

    名义上三公师长百僚,最高官职,可其实并无实际权力,只是荣衔。

    这点魏哲觉得挺不错的,于是稍稍修改了一些,以太傅而代太尉。

    并且魏国第一任的太傅、司徒、司空人选魏哲都已经想好了。

    郑玄、卢植、蔡邕,没人比他们三人更合适了。

    就是……怎么说服他们三个老头却是个难题!

    不过这些暂且不急,在保留了三公之后,魏哲同样保留了尚书台。

    但尚书台不再设左右仆射,以免出现左相、右相。

    取而代之的是政事堂议政,即“参知政事”。

    无论是侍中、御史,还是诸曹尚书,只要被授予“参知政事”便可入政事堂。

    说白了,就是避免出现什么“非翰林不能入阁”的潜规则。

    至于尚书台辖下,魏哲决定循汉制依旧保留诸曹尚书。

    其实尚书一词本就来自秦制,汉武帝时尚书台逐渐权重。

    等到光武帝称帝之后更是直接宣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自此分置六曹,每曹设尚书一人,各领其事。

    不过与后世不同,东汉的六曹分别为:

    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

    不过曹魏之时,尚书台的曹数一度增至二十以上。

    而魏哲一番删改后只保留了吏曹、民曹,另设度支曹、法曹、礼曹,兵曹。

    此外另设九府五院。

    九府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内府;

    五院则是:都察院、将作院、都水院、军器院、通信院。

    ……

    次日,当看着魏哲的这份架构时,荀攸等人不由眉头紧皱。

    不设尚书令、左右仆射,这……此中深意几人都不敢妄言。

    至于尚书六曹的变动三人倒是很快便理解了,确实应该优化。

    然而关于九府五院,一时间还没看出什么。

    良久之后,消化完此中信息的荀攸方才奇怪道:

    “为何不见悬镜司?”

    魏哲闻言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淡淡道:

    “魏国草创,诸多府衙尚需调整,悬镜司暂且搁置不谈。”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魏哲对田丰还有些不放心。

    不错,田丰确实是一个直臣、敢于冒死劝谏。

    然而上次众臣劝进,乃至于讨论他到底是该封齐公还是燕公时,田丰的反应就颇为冷淡,虽未反对,但却始终旁观

第34章:新生的锐气-->>(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