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九十二章 太子回来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写,鎏金铜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内城的“王府井街”已取代东京的“州桥夜市”,成为大宋新的财富核心。街道两侧的商铺多是两层砖木结构,底层是售卖丝绸、瓷器与西洋钟表的店铺,上层则是钱庄与各种金融机构的办公地。“大宋钱庄”和“皇家钱庄”的红砖大楼格外显眼,楼前的广场上竖着一根铸铁旗杆,顶端飘扬的黄龙旗下方,挂着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用黑漆写着当日的金银兑换比例。

    最内侧的皇城与宫城,则是大宋皇权的象征。

    皇城城墙高二丈五尺,虽不似外城那般厚重,却在墙顶加装了通电的铁丝网,四角的角楼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设有信号室,可通过电线与内外城的炮位、烽燧联动。

    皇宫各处更是领先了后世近千年用上了电照明。

    紫禁城的朱墙黄瓦已初露峥嵘,虽西侧的西华门与北部的神武门仍围着脚手架,但仅看已落成的核心区域,便足以让从小生活在东京汴梁城的皇宫中的赵寿暗自惊叹。

    午门的“凹”字形城楼已全然竣工,城楼高逾三丈,屋顶覆盖的黄琉璃瓦是从江南官窑特调的配方,釉色比东京宫瓦更显沉厚,阳光下泛着蜜糖般的光泽。

    穿过午门,便是已修好的太和殿广场。广场地面铺着来自房山的青石板,每块石板都经过蒸汽机械打磨,拼接得严丝合缝,雨天行走也无积水。太和殿的殿基比东京的大庆殿高出三尺,三层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的龙纹更显遒劲,殿内的十二根金柱并非传统的木质,而是外层包金的钢筋混凝土柱,柱身缠绕着鎏金铜制的龙纹,既保留了皇家威仪,又比木柱更耐虫蛀与火灾。

    站在景山的万春亭上俯瞰整座北京城,能清晰看到这座城市的“中心格局”:紫禁城的黄瓦在中央熠熠生辉,内城的红墙与商铺的灰瓦层层环绕,外城的火车站与大运河的漕船遥相呼应,远处山海关方向的烽燧若隐若现。

    微风拂过,既能闻到皇宫内的檀香,也能嗅到火车产生的煤烟和汽车农机车释放的尾气。

    城中随处可见各种肤色、相貌迥异的人。头戴缠头的大食商人,正用生硬的汉话与绸缎庄老板讨价还价,身后的驼队在街角卸下满箱香料与琉璃;裹着纱丽的印度商人围在钱庄外,指着木牌上的金银比价争论不休,腰间的宝石项链随动作轻轻晃动;金发碧眼的西方商人则更爱聚集在火车站附近,他们穿着束腰的呢子大衣,手中紧攥着写满汉字的货单,不时向路过的脚夫打听最新的漕运班次。

    茶馆里,大宋士子与阿拉伯学者并坐一桌,借着一盏热茶讨论天文历法;市集上,胡姬的舞步与汴梁小调交织,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连街边卖糖画的小贩,都学会了用简单的波斯语招揽外国客人。

    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座万国辐辏的都会,俨然成为了大宋向世界敞开的窗口,俨然成为了新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不同语言的交谈声、不同风格的服饰、不同风味的食物在此交融,连空气中都飘着一种蓬勃的、包容的活力,让赵寿都真切感受到大宋的鼎盛与世界的联结。

    看了看紫禁城的建设进度,又与李诫等督造官聊了聊相关事宜,赵寿便离开了北京,继续南下。

    二十几日后,赵寿来到了泰山。

    说起来,曾经多次有人提议他父皇前来泰山封禅,可都被他父皇给拒绝了,甚至有一次他父皇还露出一脸嫌弃的表情。

    对此,很多人都不解。他们想不明白,以赵俣的文治武功,为什么不来泰山封禅,甚至讨厌来泰山封禅?

    赵寿没有太纠结此事,他来到泰山后,毫不犹豫地登了回泰山,并作诗一首:

    攀岳凌巅瞰九州,

    长河如带贯荒丘。

    烽烟渐远城郭固,

    铁轨纵横商旅稠。

    父皇志欲超秦汉,

    拓土开疆复旧瓯。

    吾自常怀守成念,

    愿凭仁政护金瓯。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