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太子赵寿的政治智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身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储君,赵寿很清楚,他的兄弟太多了,势力也太强大了,他们或掌兵权镇边关,或管民政安地方,或控商路掌财脉,他要是敢有废掉自己的这些兄弟的念头,他这个储君肯定是做不成的。

    反之,只要他守住储君的本分,以宽和之心团结兄弟,凭嫡长子的正统身份,再加上有他父皇为他铺路,这皇位便能稳稳当当落到他手中。

    所以,他若想坐稳储君之位,包括他将来要想坐稳皇位,就要牢记,“制衡”不如“相融”,“压制”远不及“共治”。

    基于此,他从不争功,每逢兄弟立功,他总是第一时间禀报给他父皇为其请功;朝堂之上,若户部奏请的民生政策出自他兄弟之手,并且确实有益于大宋,他便上奏给予支持,细陈政策益处。即便是面对年纪稍小的兄弟,他也从无储君的架子,尽可能的给他们关照,听他们讲地方治理的见闻,若有疏漏之处,便私下提点,从不当众斥责,更不许东宫属官轻视诸皇子。

    对待兄弟的过错,赵寿也从不疾言厉色。曾有一次,负责箕地钱庄建设的赵策,因急于建立战时经济体系,帮助箕地战后重建,未细查商户资质便放贷,导致一笔巨款难以收回,闯下了不小的祸。赵寿得知后,不仅给赵俣上奏章,为赵策求情,还自己拿钱,帮赵策填补亏空,当然,大头还是赵俣出的,谁让这是自己的儿子犯的错误?

    赵寿还不吝啬为自己的兄弟铺路,给他们机会。

    ——众所周知,赵俣的女人太多,儿子也太多,他肯定是想都管的,但因为忙,因为实在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肯定会忽略一些存在感太低的儿子,这些皇子有时候就会找上好说话的赵寿,赵寿肯定会给他们安排得妥妥当当。

    不仅赵俣的一众儿子,赵俣的一众女婿,也是如此。

    宋朝驸马制度的核心原则是,不得担任中枢决策、军事指挥、财政管理等核心岗位,如三省六部的侍郎、尚书,以及枢密院、三司的任何实职,杜绝其介入国家核心权力运作。也不得担任地方州府的知州、通判等官职,避免其直接管理百姓、掌控地方行政与司法权,防止形成地方势力。

    驸马的“官职”多为仅挂名、无具体工作的荣誉头衔,主要用于彰显身份。

    这主要针对汉唐以来“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

    汉唐时期,外戚常借公主身份掌控军权、干预朝政(如汉代霍光、唐代杨国忠),甚至引发宫廷政变。

    大宋建立后,为强化皇权、稳定政权,将限制外戚纳入祖宗家法,驸马作为外戚的核心群体,自然成为重点约束对象,通过“授虚职、限实权”,彻底断绝其干政的可能。

    这种制度虽确保了宋朝未出现严重的外戚专权问题,但也导致驸马群体逐渐脱离政治核心,成为依附皇室的“荣誉阶层”。

    如果赵俣的女儿少,他也会如此,毕竟,外戚干政这种事,不得不防。

    可问题是,赵俣有数百个女儿,那她们就得嫁数百个青年才俊,这要是还“授虚职、限实权”,绝对是巨大的人才浪费,以及对皇权的限制。

    于是,赵俣解除了对驸马的大部分限制,只是不允许他们担任宰执、地方主官、边疆主将,当然,也不能获得分封,别的则不再进行限制。

    如此一来,赵俣的女婿,或是出身将门,或在武学升为上舍生,或在军中崭露头角的青年将领;或是优秀的太学生,或是凭政绩累迁至州府要职的文官新秀;亦或是掌控大宋经济命脉的实业家、金融家;再或者是优秀的科学家、匠人、医师、各类奇才,等等等等等等……

    这些驸马本就是大宋新生代中的佼佼者,与公主联姻后,更如虎添翼:一方面,他们借由“皇亲”身份获得了更广阔的晋升空间,朝堂上有皇子们相互援引,地方上有宗室势力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家族势力与专业能力,也反过来为赵家宗室的统治筑牢根基。

    ——武将驸马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太子赵寿的政治智慧-->>(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