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至去年受灾的地区,灾民们纷纷响应朝廷的号召,前往箕地定居。
与此同时,赵俣给吴用写了一道御笔,上面只有八个字:“不拘常法,但求实效”。
吴用多聪明,哪能不知道,赵俣打的什么主意?
这段时间,为了修建贯通箕地到辽宁路的铁路和公路,大概有二百来万汉人民夫在箕地施工。
吴用接到赵俣的御笔了之后,立刻召集僚属定策:在各工地设“安居局”,凡愿留居箕地的汉人,除兑现移民中的田产外,更由官府牵头“配婚”,也就是,将本该打入教坊司的箕地达官贵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豪商巨贾家的女子,以及因战乱而无家可归的箕地女子,甚至干脆招募箕地的适婚女子,配给汉人儿郎。
——这两年的战争,导致箕地的男子战死不少,因此,箕地这里有大量失去家庭的女子,这些无家可归的箕地女子,为了能有一个家安身立命,自然要使尽浑身解数勾引汉家好儿郎。
这就使得,不少来箕地修铁路、修公路的汉人民夫,最终选择了留在箕地,改良这片土地的人种。
此外,由于箕地已经成为大宋的一部分,大宋各地与箕地的贸易越发地频繁起来,大量的瓷器、茶叶、丝绸、玻璃、香皂、轻重工业品不间断地从海上运到箕地售卖。
与此同时,箕地的特产与资源亦如春潮般涌向大宋各地。那黝黑发亮的松烟墨,采自箕地深山中的古松,经匠人数十道工序研磨而成,笔触细腻,墨香悠长,深受中原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中原人书斋中不可或缺的雅物;那色彩斑斓的箕地绸缎,以当地特有的蚕丝为原料,织就的图案精美绝伦,或似山川云雾,或如花鸟虫鱼,每一寸都流淌着箕地的灵秀之气,穿在身上,尽显华贵与典雅;还有那箕地的人参,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汲取天地之精华,历经岁月之沉淀,药效卓著,是滋补养生的佳品,为众多医家所推崇。
而在文化上,赵俣下旨,于箕地各郡广设汉家学院,延请中原饱学之士前来讲学。
这些学院完全仿照中原规制,有巍峨的讲堂、藏书丰富的书阁以及供学子们居住的斋舍,实施三舍制。
讲堂之中,每日都有经史子集的诵读声,先生们或引经据典,或旁征博引,将中原的儒家文化、道家智慧、法家思想等一一传授给箕地的学子们。
一时间,箕地的读书之风盛行,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孩子们捧着书卷,摇头晃脑地诵读诗文的场景。
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融合,赵俣还鼓励中原的文人墨客到箕地游历、创作。
这些文人来到箕地后,被这里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所吸引,纷纷挥毫泼墨,写下了许多赞美箕地的诗篇。
诸如“箕地峰峦入云霄,松涛阵阵似歌谣。汉江悠悠流不尽,滋养一方好风饶”……
赵俣更是亲自抄写了宋真宗的《劝学诗》赐给主持箕地教育工作的官员: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赵俣相信,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再加上有铁路和大宋发达的海上航路的连接,箕地肯定会彻底成为大宋不可分割的一块版图。
当然,赵俣也明白,在大宋以前的中原王朝之所以很难在箕地长时期立足,准确的说是不能长时期在辽河以北立足,主要是因为在大宋以前的中原王朝,始终没法牢牢控制住东北地区,尤其控不住辽河以北地区。
后世吉林到黑龙江那片广袤之地,资源远比蒙古高原富庶,滋养出的部落也更具实力。
这些部落一拨接一拨向南扩张,轻易就掐断了中原王朝与箕地的联系。
再加上,那时的交通和通讯不行。
箕地很自然就成了中原王朝守不住的飞地。
所以,要想让箕地一直成为大宋的一部分,最关键的还是得灭了金国,把整个东北都纳入大宋版图。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箕地不会得而复失。
如今箕地大局已定,赵俣的目光,自然又重新聚焦到了快被打趴下的金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