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巨贾全部抄家,其家男子,不论老幼,全部枭首示众,其家女子,不论老幼皆进入教坊司。
这既震慑了潜在的反抗者,也向箕地民众表明了大宋除恶务尽的决心。
庆州决战后,箕南大局已定。虽有零星冥顽不灵的反抗势力,或躲入深山,或盘踞偏远村落,妄图以卵击石,但这些势力已经成不了气候。毕竟,他们既无统一指挥,又没有群众基础,粮草、兵源全都是问题。
在收复箕南的同时,大宋朝廷派来的官吏、太学生、接受过大宋教育的箕地人才,迅速接管收复地区,将高丽贵族的土地按“以工代赈”的方式分给高丽平民和高丽奴婢,让他们有了自己的田地;同时推行大宋的制度,用以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待箕地的百姓安居乐业后,那些残余的反抗势力便成了“过街老鼠”——有人主动向宋军举报其藏身之处,有人直接协助宋军搜捕,甚至有反抗者因无粮可食,主动下山投降。
至初夏时节,箕南的残余反抗势力已基本被肃清。
至此,大宋“将整个箕地并入版图”的战略目标,几乎已经实现。
南棒部分历史叙事称其祖先是跨越帕米尔高原进入箕地的族群,开启了当地早期文明。
但什么历史都抢的南棒,大家都知道。
这肯定与史实不符。
真实历史是周朝初期,殷商贵族箕子迁徙至箕地建立箕子朝鲜,才真正开启了箕地的文明进程。
西汉初年,原燕国人卫满进入箕地,推翻箕子朝鲜政权建立卫氏朝鲜。
初期卫氏朝鲜作为东北霸主,统领周边部落并臣服于汉,使汉朝实现对箕地的间接统治。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一改此前的怀柔策略,以武力快速攻灭卫氏朝鲜,将箕地纳入直接管辖,大量汉人随之迁入。
征服卫氏朝鲜后,汉武帝进一步整合周边势力,将沃沮、真番、临屯及辽东土著区域纳入版图,设立玄菟、临屯、真番、乐浪四郡,即历史上著名的“汉四郡”。
汉昭帝时期,汉四郡逐渐合并为大乐浪郡,但这也成为汉朝对箕地有效治理的顶峰。
此后汉朝在箕地的统治持续收缩,东汉时期东北部落不断侵蚀当地领土,崛起的高句丽更是直接占领箕地核心区域,使当地汉人陷入危机。
直到军阀公孙氏进入箕地与东北,将乐浪郡改名为带方郡,但因缺乏中原支援,箕地的汉人人口持续下降——多数汉人死于部落与高句丽的进攻,或被迫迁徙、被异族吞并。
至三国时期,箕地的汉人已不足十五万,规模大减。
西晋统一后,司马氏政权迅速陷入内乱,北方陷入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动荡,箕地汉人彻底孤立无援。
公元三世纪,高句丽大举进攻带方郡,汉人或西迁、或遭屠戮、或被同化。
公元四世纪,高句丽完全占领箕地北部,在此生活五百余年的汉人族群彻底消失。
直到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大宋收复箕地,汉人才重新回到这片土地,并再次成为这里的主宰。
赵俣下旨,在箕南地区划分出四个郡,时称“新汉四郡”或者“宋四郡”。
这四个郡分别是:汉江郡、辰原郡、罗川郡、金海郡。
汉江郡的核心管辖范围对应后世的南棒的首尔特别市、京畿道全域及江原道南部,以汉江中下游平原为核心,是此时该区域的政治与经济中心,类似现代南棒的“首都圈”。
辰原郡主要覆盖后世南棒的忠清南道、忠清北道全部及全罗北道北部,地处半岛南部内陆平原,是箕地传统的农业区。
罗川郡管辖范围大致为后世南棒的庆尚南道、庆尚北道全域,以洛东江为轴线,北至庆州盆地、南抵釜山港,涵盖半岛东南部的丘陵与沿海地带,是箕地重要的粮道与商道节点。
金海郡核心区域为后世南棒的全罗南道南部、济州特别自治道及光州广域市,包含朝鲜半岛最南端的沿海平原与济州岛,“金海”古港是该郡的交通枢纽,负责南部沿海贸易与海防。
另外,赵俣下旨,从大宋的一些贫困地区移汉民一百万来到箕地。
——赵俣的圣旨中明定,凡愿迁徙者,官府拨付单程舟船、三月口粮,抵箕地后每户分授良田百亩,更免三年赋税。
第三百九十章 洪武十九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