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由朝廷来分配。”
“臣建议,将火耗银的数额定为折银税收之三成,收缴之后,全部交由各个布政司。”
“之后,各个布政司根据各个县乡的收税好坏,给予底层官吏奖励,收缴赋税越早,收缴赋税的完成度越高,奖励也就越高。此奖励可来源于火耗银,若火耗银不足,可由地方州府拨付。”
“县乡官员胥吏,真正需要常例钱的其实是拿着工食银的胥吏,若他们得到奖赏,县乡官员便无须出钱,至于奖励的额度,保障五成胥吏的工食银翻倍即可。”
“此乃臣想出的火耗交公,以厚赏代常例之法。”
“此法施行后,好处有三。”
“其一,肃清县乡吏治,维稳乡里秩序。”
“县乡田赋常例消失,保障了一条鞭法的纯粹性,将会肃清县乡多发的贪墨侵占事件,使得民与胥吏不再对立,外加乡里胥吏有厚赏,乡里秩序将更加稳定。”
“其二,提升税赋征收效率。”
“地方乡里收税难,乃是困扰朝廷多年之难题,但当朝廷以厚赏代替田赋常例,施行多劳多得制,地方胥吏必然会更加积极地催税收税。”
“其三,使得朝廷得天下民心。”
“无田赋常例,即减少了一系列胥吏欺压底层百姓的事情发生,百姓免受欺压之苦,交税变得更加便捷,他们自然会感恩朝廷,感恩陛下!”
……
沈一贯说完后,整个皇极门下都安静下来。
对朝廷而言,他这道“火耗交公,以厚赏代常例”之法,除却火耗银比例过大,其余确实都是好处。
最重要的是,此法不但能解决乡里秩序生乱的问题,还额外提高了朝廷征收赋税的效率。
征收赋税,向来都是个大难题,而此种奖赏制,确实能极大提高收税效率。
这时。
申时行站出来说道:“沈侍读,火耗银加三成,是不是有些过高了?”
沈一贯朝着申时行微微拱手。
“申阁老,三成之比看似很高,实则并不高,当下一些县乡的田赋常例与火耗银加起来,已是原本火耗银的二倍。如此占比,仍是为百姓减负,下官提议三成,其实也是为朝廷减负,不然这笔厚赏全由地方州府出钱,他们定然也会捉襟见肘。”
听到此话,小万历的脸上露出一抹笑意。
他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少花钱,办大事”的策略。
而此刻,沈念却忍不住皱起眉头。
沈一贯所言的火耗交公,与后世的火耗归公近乎相同,只是占比多了一些。
这个三成之比,沈念难以接受。
一两银子对站在皇极门下的官员们而言,根本算不上大钱。
但对于许多底层百姓而言,多出一两银子,他们的头顶上可能就会多出一座大山,因为这一两银子,他们可能就要欠下高息贷,可能就要卖儿鬻女。
至于沈一贯提出的“以厚赏代常例”之法,沈念更难以接受。
说白了,这就是一道从商贸上嫁接来的厚赏提效之法,收税的效率越高,获得的提成越多。
但是,朝廷收税,不能比效率。
一旦比效率,一些胥吏为了厚赏,可能在田地青苗期便提前催收。
另外,百姓交税延迟,很大程度上是因天灾人祸,若胥吏为厚赏强逼,只能使得他们反抗。
官员收税,收的太晚应受罚,收的太早更应受罚。
沈一贯环顾四周,望向许多官员的目光,觉得今日自己已一鸣惊人。
他两日前便想到了此策,但感觉呈递奏疏造成的震撼不够强烈,故而选择在常朝之时,亲自开口言说。
他有如此自信。
一方面是因废除田赋常例,本就是五大阁臣的最初想法,他此举可谓是应五大阁臣之意。
另一方面是此策不但令朝廷得了好名声,而且解决了地方乡里最难解决的收税问题。
就在沈一贯等待着五大阁臣皆高呼“附议”以及小万历奖赏他时。
沈念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沈侍读之策,实为下下之策,绝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