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4章 姜伯约偷渡阴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冬十月,诸葛亮正式上书洛阳朝廷。

    向朝廷上表申请“偷渡阴平”的作战计划。

    齐汉自军改之后,前线军权是受到了很大节制的。

    凡是重大军事行动,前线军官无权自行决定。

    必须上报中央,但凡私自决定。

    朝廷将视情况而定,有权剥夺前线军官的军权。

    显然,偷渡阴平这样一项宏伟的作战计划,即便是诸葛亮也无权私自决定。

    所以,他必须向朝廷申报,并得到许可之后。

    才能够去执行。

    洛阳城中,初冬的寒风已经呼啸。

    未央宫内,监国太子刘禅面对诸葛亮从汉中送来的加急奏章,眉头紧锁。

    “丞相要派姜维偷渡阴平……这……”

    刘禅一时犹豫不决,对于军事他并不是很擅长。

    也不知道这项决定,是否正确。

    但他记得刘备的话,凡是不懂的,就去问相父。

    于是他找到李翊,将奏章递给他道:

    “相父,此事关系重大,还是由您来决断吧。”

    李翊躬身接过奏章,仔细阅览后,沉声道:

    “殿下,此事需召集众臣商议。”

    次日,相府内。

    李翊端坐主位,左右分别坐着关羽、张飞。

    下面则坐着一众内阁大员,刘晔、庞统、董允、等文武重臣。

    “诸公,孔明上表。”

    “欲遣姜维偷渡阴平,直取成都。”

    “此事利弊如何,还请各抒己见。”

    李翊开门见山道。

    庞统率先发言:

    “阴平道七百余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

    “部队行此险地,若被敌军察觉,必遭全军覆没之祸。”

    “即便敌军不察,能否安然通过仍是未知之数。”

    刘晔捋着胡须,皱紧眉头,同样十分不看好此事。

    他补充说道:

    “再者,既是偷渡,兵力不可能太多。”

    “姜维表请带兵三万,然经过阴平险道,能活着抵达涪城的恐怕不足半数。”

    “这几千人要面对涪城、绵竹乃至成都的守军。”

    “若魏军临危不乱,固守待援。”

    “姜维部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

    董允插话问道:

    “姜维不是提出要带三万人吗?”

    话一出口,他忽然明白过来,脸色微变。

    “原来……这三万是已经计算过损耗的数量……”

    朝廷中的一帮大臣,很快便把偷渡阴平这项作战计划的弊端给指了出来。

    主要就两点,

    其一,阴平道,七百余里无人之地。

    山高谷深,粮运艰难。

    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

    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

    其二,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

    这几千人将面对涪城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曹魏的中央部队。

    如果魏军临危不乱,固守待援。

    那么姜维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

    恐怕很难。

    张飞猛地一拍案几:

    “直说吧!这计划该不该准?”

    李翊缓缓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

    “自曹魏入主益州以来,自司马懿时期就在整顿交通。”

    “从涪城到剑阁,道路相对便利,若强攻硬打,确实艰难。”

    “偷渡阴平虽险,但值得一搏。”

    他转身面对众臣,目光坚定:

    “我意,准孔明所请。”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觑,不发一言。

    既然李翊力排众议,同意了偷渡阴平的计划。

    众人自然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此事看似是李翊乾纲独断的结果,似乎彰显了李翊的权威。

    但现实情况永远是,

    你越是乾纲独断,越是一意孤行,那你最好祈祷这项计划真的能成功。

    因为一旦失败,那损害的只会是你自己的权威。

    所以许多政治家,是不喜欢滥用权力的。

    比如,为了彰显权力,随意杀死一个微不足道小人。

    尽管杀死他,如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但大部分政治家不会这样做,相反他们会以一副宽容的面貌示人。

    而这样的政治人物,恰恰是最可怕的。

    三日后,相府令书八百里加急送往汉中。

    与此同时,李翊以私人名义给诸葛亮写了一封密信。

    详细说明了朝中讨论的情况,并特别提醒要注意粮草补给和攀岩训练。

    其书略曰:

    “陛下圣德广运,俯察丞相所陈阴平奇策。”

    “朝议纷纭,群臣咸谓,‘七百里险绝之地,飞鸟不通。’

    “今若行之,恐损我精锐,动摇国本。”

    “老夫独执笏板进曰,诸葛孔明明见万里,既献此策,必有成算。”

    “昔韩信暗度陈仓,非险中求胜,安能定三秦乎?”

    “今奉诏命,特谕孔明。”

    “宜精选锐卒五千,皆择巴蜀山民之善攀者。”

    “日给双饷,厚养其志。”

    “阴平道中多猿猱之径,可预制钩索千副,革履万双。”

    “更以桐油浸绳,防其朽断。”

    “粮秣转运当分两段:首段用骡马,次段遣健卒。”

    “摩天岭北崖有渗泉处,可凿石为记,每二十里设烽燧,以狼粪为号。”

    “吾臣尝观《山海经·北山卷》有载:‘悬岩之猿,三跃必息’。”

    “今训士卒攀援,当令其效猿猴之法。”

    “掌心涂松胶增其握力,腰间系竹筒盛蜜水。”

    “遇绝壁则连环相衔如蚁附,闻雷雨则急寻岩隙如龟藏。”

    “又闻陇西猎户有言:‘冬岩脆如饼,夏岩滑如脂。’

    “故宜趁此时出行,既避暑溽,又免严寒。”

    “故首相李翊手书。”

    李翊在信中看似是同意了诸葛亮偷渡阴平的计划。

    但实则是在强调,朝中许多人都是持谨慎看好的态度。

    唯独老夫力排众议,支持了你的计划。

    所以孔明你千万别给老夫丢份儿啊。

    除此之外,李翊不仅教授了诸葛亮一些攀岩的技巧,让他教给参与此次作战的将士们。

    同时,还大手一挥。

    拨了一笔款,给这些将士们开开荤。

    汉中大营内,诸葛亮接到令书,立即召见姜维。

    “伯约,朝廷已准你所请。”

    诸葛亮将令书递给姜维,“然李相爷在密信中特别提醒,要注重攀援训练。”

    “你可知道李相当年飞渡虎牢关的旧事?”

    姜维恭敬回答:

    “……略知一二。”

    “听闻李相当年率精兵千人,一夜之间攀上虎牢关绝壁,奇袭得手。”

    诸葛亮点头:

    “……正是。:”

    “李相爷特意派人送来当年训练之法,你可参照施行。”

    接下来的半个月,汉中山区出现了一幅奇景:

    数万将士在悬崖峭壁间进行攀援训练。

    姜维亲自示范,将李翊所传的攀援技巧倾囊相授。

    “注意落脚点!重心要稳!”

    “绳索要检查三遍!”

    姜维的喝令声在山谷间回荡。

    刘永也积极参与训练,虽然起初笨手笨脚。

    但在姜维耐心指导下,渐渐掌握了要领。

    这日训练间隙,刘永擦着汗问姜维:

    “将军,李相当年真的带兵飞渡了虎牢关?”

    姜维眼中露出敬佩之色:

    “……千真万确。”

    “据说当年虎牢关守将自以为天险可恃,不料李相组建了一支敢死队趁夜攀上绝壁,一举破关。”

    “此战之后,‘飞将军’之名也传遍天下。”

    刘永感叹:

    “若孤也能如此该多好……”

    姜维正色道:

    “殿下这些日子的进步,众将士都看在眼里。”

    “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除了攀援训练,粮草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诸葛亮亲自设计了一种特制干粮——

    将粟米炒熟磨

第434章 姜伯约偷渡阴平-->>(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