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9章 见龙卸甲,将星不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黄忠望着信使远去的背影,对众将道:

    “天下大势,或将因此战而变。”

    成都,魏王宫中。

    曹叡接到战报时,正在与群臣商议边防。

    “什么?曹休东南大军竟败于长亭?”

    曹叡猛地站起,竹简“啪”的一声落在地上。

    黄权拾起战报,细看后神色大变:

    “大王,周鲂既为诈降,则说明齐人早有伐我之心。”

    “此前关中齐军动向可疑,恐怕并非是冲着鲜卑人去的。”

    “或许此乃齐人假道灭虢之计。”

    “说下去!”

    曹叡厉声道。

    “臣怀疑,所谓征讨鲜卑皆是虚言。”

    “诸葛亮真实意图,是要与荆襄军东西呼应,共图我大魏!”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侍中出列奏道:

    “若真如此,荆襄军下一步必攻巴东。”

    “届时关中齐军再出祁山,我军将腹背受敌。”

    曹叡环视群臣:

    “诸卿有何良策?”

    有人提议:

    “可急调曹休将军回守成都……”

    “不可!”

    黄权立即出声反对,“曹休将军虽败,仍需镇守东南,防黄忠乘胜追击。”

    “若调离荆襄前线,恐整个东南防线都将崩溃。”

    众臣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这时,一直沉默的谯周缓缓开口:

    “大王,眼下唯有急令沓中的邓艾回援汉中。”

    曹叡皱眉:

    “邓艾正在沓中屯田,且所部不过三万人。”

    “如何抵挡诸葛亮近二十万大军?”

    黄权插言道:

    “邓士载虽年轻,然深通兵法,善用地利。”

    “汉中地势险要,若防守得法。”

    “足以拖延齐军攻势,蜀道艰险,粮食运送不易。”

    “待齐军粮草断绝,则不战自退矣。”

    曹叡沉思片刻,终于点头:

    “拟诏,命邓艾即日率部驰援汉中,务必守住阳平关!”

    ……

    话分两头,

    却说诸葛亮的南征大军,靠着一帮忠志之士的凿山开路,成功穿越了子午谷的险隘。

    这条古道蜿蜒于秦岭之中,两侧峭壁如削。

    谷底水流湍急,本是兵家险地,丞相却偏要行此奇策。

    这一切都是为了瞒天过海,避免与魏军在山道死磕。

    因为伐魏比起伐吴其实难度是要高上不少的。

    吴国最多就是有一条长江天险,而汉军在李翊的主持下,水军一直不弱。

    而且只要过了长江,汉军强大的骑兵部队,便可一马平川,横扫吴地。

    但蜀地不同,除了成都平原外,其余地势大多是崇山峻岭。

    骑兵根本发挥不了太大作用。

    并且由于山势险峻,粮草运输也是一个巨大问题。

    大军行至半途,诸葛亮坐于四轮车上,远眺前方云雾缭绕的山峦。

    参军杨仪驱马近前,低声道:

    “丞相,子午谷险峻,魏军断难料到我军会从此处进军。”

    “只是将士们连日跋涉,已显疲态。”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深邃:

    “……威公不必忧虑。”

    “汉中太守吕乂为人谨慎,必重兵布防于祁山一线。”

    “我军出其不意,直取汉中。”

    “则成都震动,两川可图。”

    他略作停顿,又道:

    “只是先锋人选,需得慎重。”

    “此战关系重大,非智勇双全者不能当此重任。”

    杨仪道:

    “魏延将军倒是屡次请战,说是愿领精兵五千担任先锋。”

    诸葛亮微微摇头:

    “……文长勇猛,然性子急躁。”

    “此次奇袭,需稳中求胜。”

    他目光扫过身后将领,“我意已决,命赵云将军为先锋。”

    此言一出,众将皆惊。

    赵云虽威名赫赫,毕竟年逾七十。

    魏延当即谏道:

    “……丞相,子龙将军老矣,何不遣年轻将领为先锋?”

    诸葛亮羽扇轻抬,止住众人议论:

    “我自有道理。”

    当夜,

    赵云接到军令,即刻至中军帐中。

    老将军银髯飘洒,铠甲鲜明,步履依然刚健。

    诸葛亮执赵云手道:

    “……子龙,此任非比寻常。”

    “你率三千精兵,出斜谷直取汉中。”

    “吕乂若知是你前来,必生畏惧,此乃攻心之上策。”

    赵云慨然道:

    “云虽年迈,尚能开三石之弓,舞四十斤银枪。”

    “丞相托此重任,敢不效死!”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低声道:

    “老将军切记,遇敌不可轻进。”

    “我已命邓芝为副将,凡事多与他商议。”

    赵云领命而出。

    次日清晨,

    他点齐兵马,与邓芝并辔而行,直向斜谷进发。

    汉中府衙内,吕乂手持军报,面色凝重。

    忽有探马飞报:

    “诸葛亮大军已出子午谷,直逼汉中!”

    “先锋已入斜谷,旗号乃是‘赵’字!”

    吕乂手中茶盏险些跌落,强自镇定:

    “可是赵云?”

    “正是常山赵子龙!”

    堂上一片哗然。

    吕乂环视众将,见多面露惧色,心中愈加不安。

    忽有一将大步出列,声如洪钟:

    “府君何故怯敌?诸葛亮远道而来。”

    “我军以逸待劳,正好挫他二十年声价!”

    吕乂视之,乃西凉上将韩德。

    善使一柄开山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

    吕乂叹道:

    “将军有所不知,赵子龙威震天下。”

    “今虽年老,虎威犹存。”

    韩德哈哈大笑:

    “量一七十老卒,有何勇力?”

    “末将愿立军令状,生擒赵云,献于麾下!”

    吕乂沉吟不语。

    韩德又道:

    “府君若是不信,某愿演示武艺!”

    次日校场,

    韩德全身披挂,上马驰骋。

    手中开山大斧舞动如风,劈、砍、撩、挂,果然勇猛异常。

    演练既毕,又有四子依次上场:

    长子韩瑛,使点钢枪。

    策马疾驰,连刺三具木靶,皆中红心。

    次子韩瑶,挽强弓劲弩。

    百步外连发七箭,箭箭穿透铠甲。

    三子韩琼,

    双刀如雪,舞动时水泼不进;

    四子韩班,

    持方天画戟,力能扛鼎,一击碎巨石。

    吕乂观之大喜,盛赞道:

    “韩家父子,皆万人敌也!”

    遂赐牛肉百斤,美酒十坛,犒劳韩氏父子。

    韩德与四子饱食畅饮,率三千军马。

    取路至斜道,迎击汉军。

    当晚扎营,

    韩德与四子围坐帐中,火上烤着全羊,酒肉香气四溢。

    韩瑛道:

    “父亲,明日对阵,让孩儿先战赵云,必取他首级!”

    韩瑶急道:

    “兄长已多立功勋,此番该让与小弟!”

    韩琼、韩班也纷纷请战。

    韩德大笑,撕下一块羊肉塞入口中:

    “尔等小子,皆想借赵云之名扬威。”

    “殊不知那老卒何足道哉!”

    “诸葛亮派七十老翁为先锋,莫非老糊涂了?”

    韩瑛举碗道:

    “父亲所言极是!赵云若死,齐军士气必挫。”

    “人言诸葛亮谨慎,今日观之,不过如此而已!”

    韩德畅饮一碗,抹须道:

    “明日我父子齐出,定要生擒赵云,教天下知我韩家威名!”

    斜谷另一侧,赵云率军疾行。

    山路崎岖,老将军却始终挺立马上,银枪在夕阳下闪着寒光。

    副将邓芝驱马近前:

    “将军,天色已晚,不妨歇息。”

    “将士们连日赶路,已显疲态。”

    赵云目视前方:

    “……伯苗,兵贵神速。”

    “吕乂已知我军前来,若让他调集援军,则我军危矣。”

    邓芝犹豫片刻,还是直言:

    “将军年事已高,如此奔波,恐身体不支。”

    “万一有失,挫动我军锐气……”

    赵云猛然勒马,银髯飘动,目光如电:

    “伯苗何出此言!吾自随陛下起兵以来,身经百战。”

    “岂因年老而畏死?”

    “今丞相委以重任,正当效命沙场,以报国恩!”

    邓芝肃然:

    “芝非疑将军勇武,只是……”

    “好了……”

    赵云挥一挥手,将邓芝打断,语气稍缓:

    “……我知你好意。”

    “然此番出征,朝中多有议论,谓‘子龙老矣’,不堪为将。”

    他握紧长枪,“人人都说我老了,我偏要证明给他们看!”

    邓芝叹道:

    “既如此,请将军准许我先遣斥候,探查前方地形。”

    赵云点头:

    “正当如此。”

    不多时,

    斥候回报,前方十里发现魏军营地,旗号“韩”。

    邓芝蹙眉:

    “听闻韩德骁勇,有四个儿子皆武艺高强。将军不可轻敌。”

    赵云冷笑:

    “无名下将,何足挂齿!”

    随即下令,“全军就地扎营,多设鹿角,深挖壕沟。”

    “明日拂晓进军!”

    次日,斜谷之中晨雾未散。

    两军已列阵相对。

    魏军阵前,韩德横斧立

第429章 见龙卸甲,将星不朽-->>(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