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河北军的矛盾,是历史遗留问题。
    最早在袁绍手下,他底下的党争主要就是河南士人与河北士人的内斗。
    后来曹刘盟军伐袁,官渡一役,杀了近二十万河北人。
    当时河北人可以说是把河南人恨透了。
    李翊也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在河北慢慢站稳脚跟的。
    又是给河北人免徭役、免田赋,又是以袁家女婿自居,讨好袁氏门生故吏。
    好不容易让河北人接受了自己,接下来又爆发了一统中原的河南大战。
    当时曹贼这个畜生,大量强征河南民众。
    拿他们当炮灰,想着就算打输了,也能够摧毁河南的战争潜力。
    这就导致河北人又杀了不少河南人。
    只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听到这儿,刘备上下打量一眼李翊,意味深长地问道:
    “子玉,你有没有想过重新出山呢?”
    话落,又觉得用词不当,改口道:
    “或者说,你有没有考虑过南征呢?”
    李翊摇了摇头,笑着说道:
    “……我已经离开军队六年多了。”
    “可你若是出战,五军必然心悦诚服。”
    刘备一脸诚恳地说道。
    作为内阁第一首相,凌烟阁功臣第一人。
    李翊不论是功绩、资历、还是威望,都是群臣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更别提李翊人缘儿还很好了,跟大部分军队首领关系都错的不错。
    纵然有那么几个不服他的人,资历摆在这儿。
    你纵使有气,也没处撒。
    李翊却摇了摇头,提醒刘备道:
    “陛下似乎忘记了还有一人。”
    刘备眉头一皱,叹气道:
    “爱卿说的是元龙吧。”
    “元龙豪气,天下闻名,朕亦甚爱齐才。”
    “他又为朕守了二十多年的边境,劳苦功高,朕是真的不想亏待他。”
    “只是……唉!”
    “你也知道,若只是陈元龙一人还好,朕必然能够善了。”
    “可在元龙背后,还有一整支淮南军。”
    “还有不计其数的江南人指着他吃饭。”
    “这人牵扯的一多,事情就会变得复杂。”
    “若牵扯的利益一多,事情就会变得严峻。”
    “朕一直没能收回江南的兵权,若再使元龙吃了这吞并江南的头等功,只怕事情就会更加难办。”
    “一边是兄弟,一边是江山社稷。”
    “朕夹在两者之间,也甚是为难呐。”
    一般像这种话,是不太好放在明面上说的。
    刘备居然坦白说了出来,可见他是真的被逼急了,实在没办法了。
    这才不得已,来闻讯李翊的意见。
    其实真要说的话,河北势力的威胁远比淮南要大。
    但李翊主动上交了河北的地方权力。
    他现在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
    即河北的门生故吏,包括张郃这些河北将领都认他。
    所以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
    但河北的地方权力,是已经被刘备收回中央的了。
    现在就江南问题比较棘手,
    陈登还保持着刘备当诸侯时期的“封疆大吏”特权。
    以前群雄割据,诸侯混战时,可以有“州牧”这种封疆大吏。
    但现在王朝建立,这种封疆大吏就有点威胁中央集权了。
    只不过江南还没灭掉,不论是陈登还是刘备都可以不上交或不收回江南的大权。
    同时,刘备自己也不想被后世人指责他卸磨杀驴。
    所以江南之功,刘备不想让陈登当主帅。
    并非是讨厌他,恰恰相反,刘备是真的想保护陈登。
    不想让他的风浪越卷越大。
    李翊心领神会,近前低声道:
    “臣有一策,或可解陛下之忧。”
    “讲。”
    “可在五军之上,另设“五军都督”一职。”
    李翊手指在地图上画出一个无形的圈子。
    “五军统帅仍各领其兵,但重大决策需听都督节制。”
    “都督只管战略大略,不干预具体战术。”
    “如此既可统一号令,又不至挫伤各将锐气。”
    五军都督的设立,它有点类似于司马昭定的灭蜀系统。
    司马昭灭蜀时,出动了四路军马。
    雍州刺史诸葛绪,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魏兴太守刘钦。
    这几位将领彼此牵制,互不统属。
    而他们全部直接归司马昭指挥,没有上下统属关系。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效杜绝某位将领缺乏监督,兵权集于一身的情况。
    所以李翊提出设立五军都督,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有一军兵权太过集中。
    刘备眼中精光暴涨,旋即恢复平静。
    “……五军都督,好一个五军都督。”
    他起身踱步,锦袍下摆扫过青砖。
    “那么依卿之见,何人可当此任?”
    李翊深深一揖:
    “此乃陛下圣断,臣不敢妄言。”
    殿内一时寂静,只闻烛芯爆裂的细微声响。
    刘备忽然大笑,拍着李翊肩膀说道:
    “既然是爱卿提出来的,自然得有爱卿你来担任。”
    “除了你以为,谁能镇住五军将领?”
    李翊乃伏地而拜:
    “臣蒙陛下厚恩,位居首相。”
    “今国家有需,岂敢惜身?”
    “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
    其实,李翊提出五军都督一职,就是打算重新出山。
    但这并不是说李翊要去前线打仗。
    也不是说李翊要在后面微操。
    正如李翊所言,他是直接节制五军将领。
    他只在大战略、大方向上下达命令。
    比如,让你先打丹阳还是先打吴郡。
    过江之后,哪一军跟哪一军负责配合,哪一军跟哪一军负责策应等等。
    再比如,
    如果哪个校尉级别的军官犯了错,那么该将领是没资格直接杀他的。
    必须先提前报到李翊这儿,由李翊决出具体的处置办法。
    至于其他细节上的东西,都是将领们自由发挥。
    具体怎么打,也全靠将领本人。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非常好的消化灭吴的军功。
    不会让某一家独大,包括李翊本人。
    毕竟他也没有真的上前线指挥。
    只是在后方,对军队的大战略提供一些方针上的建议罢了。
    刘备扶起李翊,意味深长道:
    “朕记得当年讨伐袁绍时,爱卿就曾担任盟军都督。”
    “今日伐吴,正需如此毅勇之臣。”
    说着从腰间解下佩剑,递给李翊,
    “当年伐袁绍时,朕赐给你一把双股剑。”
    “今朕登九五之尊,将这天子剑赐予爱卿。”
    “卿可代朕节制五军!”
    李翊双手接过,只觉剑鞘冰凉沉重: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微微一顿,李翊又接着补充说道:
    “臣虽领了五军都督一职,但臣毕竟不上前线。”
    “所以私以为,还是需要另设监军。”
    “监军?”
    刘备背着手,目光如炬。
    “……嗯,子玉倒是思虑周全。”
    李翊拱手道:
    “……陛下明鉴。”
    “臣虽为都督,然坐镇中军,难亲临前线。”
    “荆州、淮南二军乃伐吴主力,若无心腹监察,恐贻误战机。”
    刘备指尖轻敲案几,发出有节奏的轻响:
    “依卿之见,这监军当如何设置?”
    “监军二人,各领陛下符节,专司监察军纪、传达军令。”
    李翊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呈上,“监军不干预具体作战,但有权直达天听。”
    “如此可保军令畅通,又免掣肘之弊。”
    刘备展开竹简,只见上面详细列明监军职权——
    
第372章 起二十万大军,五军伐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