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章武六年秋九月丁未。
    洛阳皇宫德阳殿内,晨曦初照。
    刘备端坐皇位之上,冕旒垂面,神情肃穆。
    阶下文武分列两侧,文官以首相李翊为首。
    武将以汉寿公关羽居先,皆肃立待命。
    “众卿平身。”
    刘备抬手示意,声音沉稳有力。
    “今日召诸卿前来,乃为商议南征孙吴之事。”
    “子玉,可将内阁所拟章程详细道来。”
    由于灭吴的战略计划,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
    所以花了将近一季的时间,才将之敲定。
    灭吴的计划是在夏初提的,直到近中秋内阁才拟出具体的灭吴章程。
    因为其动员的兵力、甲胄、器械,以及战后的百姓安抚,都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
    相李翊出列,手持象牙笏板,深施一礼:
    “臣遵旨。”
    他转身面对众臣,展开手中竹简。
    “自陛下龙兴以来,已历六载。”
    “今国势日盛,兵精粮足。”
    “正当兴兵南下,扫除吴寇,复我大汉旧土。”
    殿中顿时一片肃静,唯有李翊清朗的声音回荡。
    “臣与兵部、户部诸公反复核算,伐吴需调大军二十万。”
    “其中河北出兵三万,淮南出兵八万,再从青徐地区征调两万人。“
    “豫州出两万人,荆州出五万人。”
    伐吴之战,毕竟是以水战为主。
    所以主力还是从淮南与荆州调。
    河北军、河南军、青徐军更多是打辅助。
    而关中军由于要防备曹魏,所以不敢调动。
    必须得留在那里拱卫京畿。
    可饶是如此,二十万大军,依然是一场耗费巨大的征程。
    就在李翊话方一落下,麋竺便执笏出列,宽大的朝服袖口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颤动。
    “陛下,臣有本奏。”
    麋竺声音沉稳却透着凝重。
    “首相所言二十万大军,按制需配四十万民夫转运粮草。”
    “以当前国库所储,恐难支应如此浩大之役。”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刘备眉头微蹙:
    “子仲可详细道来。”
    麋竺展开手中账册,指尖在密密麻麻的数字间游走。
    “按每人日食五升计,二十万大军日耗粮万石。”
    “若加上民夫,则日耗三万石。”
    “远征江东,往返至少半年,需粮五百四十万石。”
    “而当前各地官仓存粮合计不过四百万石,尚有百万缺口。”
    唔……
    饶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当听到伐吴所需的粮草后,刘备还是忍不住暗自咋舌。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十万人吃马喂的正规军,其所耗费的粮草那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的粮食,不能够长期保存。
    又没有超长保质期的罐头类食品。
    麋竺顿了顿,抬眼望向李翊。
    “且四十万民夫非小数,去岁青徐大旱。”
    “荆州又是新附不久,若强行征调,恐伤农事根本。”
    “依臣估算,即便即刻着手,也需到来年开春方能备齐。”
    李翊不慌不忙,说道:
    “子仲所虑极是。”
    “然正因如此,春季出兵反得天时。”
    他转向刘备,“陛下明鉴,江东春汛未至。”
    “江水尚浅,利于我军舟师行动。”
    “且春耕未始,民力可尽数征调,不至耽误农时。”
    这……
    鲁肃有些迟疑,已插话道:
    “若按李相的意思。”
    “等待春耕后方才用兵,则秋收前难返,岂不两误?”
    “这是必要的牺牲,打仗又岂有不耗量的。”
    “倘若事事都顾及两全其美,反会受到掣肘。”
    李翊直言解释。
    打仗本来就是伤国伤本伤民的。
    要按《孙子兵法》的理论,孙武是坚决反对打仗的。
    他的观点是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
    如果非打不可,那一定要往死里打。
    中间不管付出的代价有多大,都是应该的。
    因为在孙武看来,你一旦跟别人打起来了,那你就已经是输家了。
    如果你接下来打赢了,那你只是输的更少而已。
    所以李翊也是这个观点,
    既然已经决定伐吴了,那就竭尽全力。
    至于中间需要调动的民夫、伤到的民本,都是不可避免的。
    刘备敲了敲案几,说道:
    “……好了,既然如此,那即刻照李相所议之事办理。”
    “争取明年开春,征调到四十万民夫。”
    “好了,若无别的事,诸位都退下吧。”
    退朝后,暮色渐沉。
    洛阳皇宫的廊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
    刘备遣退左右,独留李翊在宣室殿议事。
    “子玉啊,“刘备轻抚案上竹简,语气似闲谈却暗含深意、
    “伐吴资费虽已敲定,却还有一事未定。”
    “爱卿可知朕所指何事?”
    李翊目光微闪,执礼回道:
    “陛下深夜相召,莫非是为伐吴主帅人选?”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而逝,含笑点头:
    “……子玉知我。”
    “此次伐吴,朕调动河北、河南、青徐、荆州、淮南五军,合计二十万之众。”
    “五军统帅各有所长,却需一人总领全局。”
    “否则出现将帅不合之事,反倒容易出事。”
    “只是你也知道,伐吴一事牵扯到了许多人的利益。”
    “这主帅人选,尤其得慎之又慎。”
    “故朕适才没有在朝堂上说这件事,单独留下你。”
    “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说说看罢。”
    “爱卿以为,谁是这次伐吴的最佳人选。”
    李翊缓步至殿侧江东地图前,手指划过长江沿线。
    “伐吴之战,以水军为先。”
    “故主力必然是荆州军与淮南军。”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
    “荆州军黄汉升老当益壮,淮南军陈元龙深谙水战,此二人确为伐吴主力。”
    “只是……”
    “只是什么?”
    刘备目光如炬。
    “黄老将军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只是年过七旬,恐不足以统领五军。”
    李翊话说的很委婉。
    说黄忠年纪大了,恐怕没有精力能够同时管辖五军了。
    但刘备其实知道,李翊想表达的意思是老黄忠根本不能服众。
    说白了,黄忠加入的时间很晚,全靠刘备捧他。
    尽管后面确实有阵斩夏侯这样的赫赫之功。
    但说难听点,刘备麾下那些将军哪个不是立有赫赫之功的?
    单论累积的功绩,比你黄忠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他们比黄忠多打了很多年。
    后期也没有那么多战役可以打了。
    况且黄忠年纪确实是大了,七十多的人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黄忠在前线真有个闪失,那南征军士气不立马崩了吗?
    古人可是很迷信的,出征死主帅,非常不吉利。
    更别说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了。
    “那从河北军、河南军、青徐军里面选呢?”
    刘备刻意避开淮南军,其心中所忧,溢于言表。
    李翊沉吟半晌,缓声道:
    “青徐军主帅是臧霸,他虽然也是功名赫赫,但恐怕很难让五军心悦诚服。”
    “河南军呢?”
    “河南方经重创,本就不是伐吴主力。”
    “让河南军当主帅,如何使众军士信服?”
    “河北军?河北军有没有可能?”
    “河北军也不是伐吴主力,况河南军素来与河北军不睦。”
    “真让河北军当了主帅,河南人又有不高兴了。”
    河南
第372章 起二十万大军,五军伐吴-->>(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