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复杂。
这个儿子,比他想象的走得更远,更难以掌控了。
“太子……辛苦了。”
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太多情绪:“又平定两国,拓土万里,功在社稷。”
“此乃儿臣本分,亦赖父皇天威,将士用命。”
李承乾的回答滴水不漏。
然而,这看似和谐的父子对话之下,是汹涌的暗流。
刘洎忽然出列,开口道:“太子殿下劳苦功高,实乃大唐之幸。只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看似恭敬,实则尖锐地道:
“臣听闻,倭国如今十室九空,银矿挖掘,征发无度,死者枕籍……不知殿下,对此可有解释?”
哗!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不少文官都竖起了耳朵。
这么快就要对太子的‘酷烈’发难了?!
闻言,李承乾甚至没有看刘洎,目光依旧平视御座,声音却冷了几分:“刘仆射是质疑孤的处置不当?”
“臣……”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
不等刘洎回答,李承乾便继续道:“倭人反复无常,前有应允归降,后有密谋刺杀。若非孤早有防备,恐已遭不测。”
“若对其仁慈,便是对大唐将士、对日后治理此地的唐人性命不负责任!”
“银矿乃大唐急需之资,征发力役,以工代赈,有何不可?”
“至于死伤……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治理蛮荒之地,又岂能没有代价?”
说着,他顿了顿,终于侧头看向刘洎,目光如刀:
“刘仆射若觉得孤手段酷烈,不妨亲自去倭岛,试试以仁德感化那些刚刚经历过‘玉碎’的倭人?看看他们,是会感恩戴德,还是会再次举起屠刀?”
刘洎被噎得面色通红,讷讷不能言。
李承乾这番话,将他的质疑堵了回去,并且暗指他站着说话不腰疼。
“陛下——!”
魏征此时出列,声音沉稳:“老臣以为,太子殿下于倭国之策,虽有雷霆手段,然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倭地初定,非强力无以震慑。且殿下带回之白银,于国用大有裨益。至于具体治理细节,日后可徐徐图之,加以改良。”
他既肯定了李承乾的大方向,又留有余地,表明支持态度。
房玄龄也微微颔首,虽未直接发言,但姿态已明。
李承乾这才向魏征和房玄龄的方向微微颔首示意。
李世民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念头飞转。
他看得出,儿子在军中、甚至在部分文臣中的威望更高了,而且变得比以前更加锋利,更难以驾驭。
“太子所言,不无道理。”
李世民最终开口,定了调子:“倭国之事,既已交由太子全权处置,便依太子之策。”
“至于细节……日后由内阁与倭岛都督府文书往来,酌情调整。”
说完这话,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开:
“太子远征劳顿,且先回东宫好生休憩。三日后,朕在太极殿设宴,为太子庆功!”
“儿臣,谢父皇。”
李承乾躬身。
朝会在一片微妙的气氛中结束。
李承乾率先走出太极殿,裴行俭紧随其后。
殿外阳光刺眼,他微微眯起眼睛,看着这座熟悉又陌生的皇城。
“殿下,直接回太子府吗?”裴行俭低声问。
第442章让子弹飞一会儿【求月票】-->>(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