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0章 刚拿下安市城,李二就传来旨意了【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李承乾正骑在马上,目光平静地望着城楼,仿佛在看一件即将到手的猎物。

    他身后的玄甲骑兵整齐排列,手中的长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而那些黝黑的铁管,已经齐刷刷对准了城墙。

    杨万春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窒息感扑面而来。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若是顽抗,那些铁管里喷射出的火焰,会将整个安市城化为灰烬。

    若是投降,他半生的威名,便会毁于一旦。

    可他看着城楼上瑟瑟发抖的士兵,听着远处百姓的哭声,又想起方才那个死去的哨探。

    渊盖苏文的援军已经被截杀,安市城已成孤城,再抵抗下去,不过是徒增伤亡。

    他突然觉得无比绝望。

    这种绝望,不是因为唐军的人数众多,也不是因为安市城即将失守。

    而是因为他终于看清,高句丽与大唐之间的差距,早已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器物与谋略的天壤之别。

    李世民不会用火器,是大唐的幸事,却是高句丽的不幸。

    因为这给了李承乾机会,让他将火器打磨成了无坚不摧的杀器。

    如今,这杀器对准了安市城,也对准了高句丽的未来。

    “将军.”

    金顺还在哀求。杨万春深吸一口气,缓缓松开了紧握的青铜剑。

    剑“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声音在寂静的城楼上格外清晰。

    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去年李世民撤军时的狼狈模样,又闪过方才李承乾冷冽的笑容。

    “开城门吧。”

    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丝无力的疲惫:“为了城中的百姓,降了。”

    金顺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随即又化为狂喜,连忙转身朝着城下大喊:“开城门!我们降了!”

    城门缓缓打开的那一刻,杨万春睁开眼,望向城下的李承乾。

    他看到李承乾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那笑容里没有胜利的狂喜,只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

    杨万春突然明白,从李承乾带着这些新式火器来到辽东的那一刻起,安市城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而李世民当年的失误。

    那不懂运用火器的败笔,终究还是让高句丽,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

    杨万春站在城楼上,看着那些唐军有条不紊地接管城门,看着李承乾骑马缓缓走向城门,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自己的抵抗结束了,高句丽与大唐的战争,或许也进入了尾声。

    而这一次,高句丽面对的,是一个懂得如何运用火器、如何布局谋篇的对手,一个远比李世民更可怕的对手。

    风再次吹过城楼,杨万春拢了拢身上的铠甲,只觉得一阵刺骨的寒冷。

    他望着远处的天际线,那里曾是李世民撤军的方向,如今却成了李承乾进军的起点。

    他不知道高句丽的未来会怎样,只知道,安市城的陷落,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属于李承乾,属于大唐火器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大唐万年——!”

    “大唐必胜——!”

    “恭迎太子殿下进城——!”

    城门缓缓打开的那一刻,唐军阵中响起整齐的呐喊。

    李承乾勒住马缰,望着走出来的杨万春,语气平静:“杨将军,识时务者为俊杰。孤承诺,不杀降兵,不扰百姓。”

    “末末将替安市城军民多谢太子殿下”

    杨万春声音干涩的拱手一礼,然后带着金顺等降将、降兵,哗啦啦地跪了下去。

    而唐军入城的马蹄声,也在此刻渐渐平息,安市城内的炊烟重新升起,却没了往日的紧绷。

    李承乾的临时帅帐设在原安市城城主府内。

    帐中烛火通明,舆图平铺在案上,乌骨城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边密密麻麻标注着地形与守军布防。

    那是孙代音连夜整理的情报。

    “殿下,乌骨城虽不如安市城坚固,但地处险要,背靠丸都山,前有沸流水,易守难攻。”

    孙代音躬身站在案旁,手指沿着舆图上的河流滑动:

    “更关键的是,乌骨城守将渊男建,是渊盖苏文的胞弟,此人性格刚烈,又极善守城,去年陛下攻打安市城时,他曾率援军袭扰唐军后路,让陛下颇为头疼。”

    李承乾指

第430章 刚拿下安市城,李二就传来旨意了【求月票】-->>(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