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各部轮番进攻,试图如同磨盘一般将守垒的河东人压榨干净。但刘羡依旧能够依据渭桥,适时地更换兵力,一面令西军付出惨重的代价,一面令己方的伤员们退下来进行修养。
打到最后,刘羡又利用船只,适时地在渭水中盘旋示威,牵制西军的注意力,实则趁西人猛攻东营的时候,令铁马营从西营中杀出,打了疲累的西人一个措手不及,许多士卒被干脆击散,形成了一波无法抑制地溃退浪潮,这才终于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战事。
但相应的,河东人虽然守下了营垒,可同样疲累至极.在西人形成溃退之势的时候,刘沈想要组织起一次反击,可士卒们也无力执行了,大多数人就像是在水里憋气久了,此时终于得以喘息呼气一般,躺在地上大肆歇息,也顾不上身边有多少鲜血与尸体了。
事后刘羡一清点伤亡,发现不过四五日内,军中就战死两千余人,重伤两千余人,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多是些头一次经历战事的年轻人,他们原本风华正茂,还对未来带有各种各样的畅想。但第一次见识战场,就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其中的残酷。
可这是必备的一课,只有真正见过血、杀过人的人,才能打消脑中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真正用理智与平常心来对待战争与死亡,然后才能学会战争的技艺。当然,这非常困难,而且极有可能无法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但这是这个乱世不得不走的路。
好在这一轮猛攻过后,西人的伤亡也十分惨重。他们主动发起进攻,纵使兵士更加精锐,但毕竟要越过栅栏,面对守军的围攻,伤亡应该只高不低。刘羡在事后和幕僚们估算,西军再怎么说,快万人的伤亡还是有的。
这大概足以让西军稍微消停一会儿了,但刘羡等人却心知肚明,这并不是结束。征西军司承受伤亡的能力远强于己方,兵力也远强于己方,大概要不了多少几日,他们就会再度发起猛攻。
如果是寻常的战事,刘羡大概已经在考虑撤离退兵了。毕竟就现在的情形来看,西军就算是不用任何谋略,硬用人命来换人命,堆也能堆死自己,何况西军中还有不少能人强将呢?好在此行他志不在战胜对方,而是拖延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已经越来越接近成功了。
此时距离刘羡起兵已经快两个月,正如计划一般,第一批移民已经成功越过了陈仓,正式进入武都郡。就根据目前从陆云、阮放等人传来的书信来看,刘羡规划的三个月远徙时间,确实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刘羡只要再坚持一个月左右,就能够撤离长安,南下巴蜀。须知此时陈仓就在刘羡手里,陈仓乃是有名的坚城,刘羡只需要派少量军队固守陈仓,便能够保证陈仓道的安全。到那时,无论西军有多少的兵马优势,也只能望城兴叹,他也就可以安然离开关陇了。
一个月,在漫长的人生之中,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但放在生死一瞬的战争之中,却已经足够漫长了。而刘羡现在所需要准备的,就是如何渡过这一个月。
刘羡做了两手准备,一自然是抓紧时间修复营垒,坚实的营垒便是目前刘羡最大的倚仗;二则是发动幕僚们,在扶风、始平等郡紧急招兵,尽可能弥补在此前战事中所损失的人力。
老实说,刘羡本不想进行这种临时性的募兵。毕竟好兵都是要时间来锻炼出来的,如果不经训练就上战场,新兵恐慌起来,四散而逃,不仅无法杀敌,反而容易败坏士气,继而导致溃败。刘羡之前也是考虑于此,才不在冯翊大肆招兵。事实上,这次战死的新卒之中,冯翊军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河东军,这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纪律训练。
但关西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大多数人都有一手好射术。虽然短时间内,无法让他们有纪律地列阵厮杀,但招进来当射手箭士,也算是能补充一定的即战力了。
招募完成得很顺利,也不过是四五日时间,李盛、吕渠
第二十一章 形势急转-->>(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