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随即就对彭随道:“我给你一万五千人,你敢不敢拿下三河口?”
彭随在心中思忖,若把造好的船都交给自己,一次性渡河能过去近五千人,那渡河时候也是安全的,不用担心半渡而击。惟一可能要考虑的,大概是对方会不会像上次一样,用火船袭击。但上次中招是因为自己猝不及防,这一次只要事先提防,做一些长戈将火船抵住,应该也就不至于再出差错了。
这么想着,彭随当即允诺道:“殿下,若再配我一名良将,我自然敢言必胜。”
“哦?”司马颙打量了眼彭随,看他一身儒生打扮,心想确实要给他搭配一名斗将,便又问道:“你想请谁一起出阵?”
“衙牙门最好,他和我是同乡,相互之间比较默契。”彭随这么说的时候,其实有些私心。衙博前年曾经受命去益州攻打李特,结果一战被李荡伏击,被打得大败,他所率的两万军队丧失过半,也使得司马颙暂时丢下了攻占益州的想法,转而去经略洛阳,从此衙博也就被边缘化,如今彭随得了立功的机会,就想顺带拉同乡一把。
司马颙自无不允,他还赞扬彭随道:“你是念旧的人,我也是念旧的人,你们都随我多年了,不要输给新人了啊。”
于是彭随、衙博带领一万五千人一路西走,他们刻意躲开了河岸,一路走山林小道,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潼关。一路上,彭随已经与衙博商议好。由衙博当先锋,他来压后阵,趁夜就渡河过去,最好能达到一个出其不意的效果,然后开始攻营。可若是半路被人发现,计划也不能改变,那就正面血拼,无非是伤亡大一些,从整体来看,成功的把握总有八九分。
他们一路急行军,四日走三百里返回潼关,潼关的守军接待了他们,并将新造的船只尽数转交。由于时间紧迫,船匠所造的船只都是那种最简单的舴艋舟。船体大概四五丈左右,宽约一丈,然后在船舱中央用细木搭成一榀高达八尺的半弧形框架,再用草席覆盖,就是舴艋舟的船棚。因其两头尖尖,中间细长,形似蚱蜢,故而被称之为舴艋舟。
别看这种舴艋舟简单,但对于河水不盛的关中而言,这已经是中等规模的船只了。关中寻常人渡河,多是用的革船,也就是皮筏子,或用羊皮,或用牛皮,晒干了抹油吹气,绑在木筏下面就能出行,一艘皮筏能够载四五人,就差不多了。故而彭随等人看见这些还带着桐油气味的舴艋舟,如落叶一般排在河岸上时,心中还是非常满意的。
他们按照事先的计划,现在潼关歇息了一日,稍作休整。等到当天夜晚,一众将士沿着大河摸黑前行,往三河口走去。是夜明月高悬,由于秋汛的缘故,身边的渭水也滔滔不绝,发出激烈的浪水洗刷河岸的声音,叫人遐想连篇。
结果在行军的时候,人们发现对面突然亮起了火把,起初只有一两把,在黑夜中显得微不足道。但过了一会儿,对岸就响起了马蹄声,然后对岸的火把星星点点地亮了起来,到最后,大约有百余骑之多。
彭随反应过来,那肯定是刘羡所部的斥候。他们在日夜监视潼关,一有风吹草动,就向三河口的军队汇报,看来偷袭的计划已经失败了。既如此,彭随索性也不再遮掩,便令所有的士卒高举火把,一直行到桃林渡处,两军便不动了。此处河面狭窄,两岸平缓,正是易于抢渡之处。而何攀的军队已经在此集结,他们高举火把,同彭随部形成隔河对峙的状态。
衙博问彭随道:“既然已经被发现,是否等到白日再渡河?”
彭随道:“白日里渡河,他们视线好,若堵在岸边射箭,造成的伤亡不小。不妨就夜里抢渡,近身搏杀,反而痛快一些。”
衙博觉得有理,便道:“也好,我军士气正盛,事不宜迟,那我们便速战速决吧。”
说罢,他当即点齐手下兵士,让他们上船准备渡河。为了保持船只稳定,以及让士卒们保持秩序,又让各舴艋舟连舫而行。所谓船舫,其实就是用一种特制的木条,可以通过楔子,将各艘船只的首尾都固定在
第十八章 三河口水战-->>(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