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八章 天人感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征着武帝一朝的开国十二功臣,即二王、八公、二侯。

    但看着这些雕像,人们不得不联想到现实:在经过数轮残酷的政变后,这些立表皇陵的名臣之中,司马攸、贾充、石苞、裴秀、郑冲等人的血脉多有失势丧命。而接下来的这场大战,又会死去几人呢?一念及此,前来拜谒的众人多心生阴影,难以再与这些建国元勋对视。

    终于抵达主祠晋武帝司马炎的神位前,众人先行大礼,而后开始烧香祭拜。为了防止为人掘墓,司马炎没有在陵墓中进行封土,所有后世子孙都只能在祠堂神位前进行祭拜。

    司马乂看着祠堂中的灵位,努力回想父亲的音容笑貌,可时间有些太久远了,他已经无法记清。但他还是在心中默默祷告道:“先帝在上,请您保佑子孙,使我家福祚绵长。”

    可司马乂祷告结束后,转念一想,与自己对阵的是自己的亲兄弟,先帝该保佑哪一方呢?心中又是一阵泛苦。于是在内心改念道:“请保佑子孙更多的一方。”可想到这里,心中的烦闷不减反增。

    一旁的刘羡当然不知长沙王所想,他打量着陵园里的种种布置,心中想的则是司马炎这一生的功过是非。

    作为晋朝的开国之君,司马炎先击败秃发树机能,后平定东吴,结束了汉季以来长达百年的混乱与分裂,按理来说,当有大功。但不可否认的是,此后晋室遭遇的种种乱象,士族横行,外戚干政,诸王乱权,无不是司马炎亲手埋下的祸根。司隶校尉刘毅曾评价他说,是汉灵帝一流的人物,当年大家都道刘毅是胡言乱语,但现在看来,他在世时虽勉强弥合了各方矛盾,但死后却国家分崩,社稷难存,可见这个评语恰如其分。

    自己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呢?

    正思虑间,苍穹中一声雷霆炸开,继而轰隆隆的雷鸣回荡在上空。在场的众人皆大惊失色,然后抬头望去,只见天空蔚蓝,除了少量薄如蝉翼的云幕外,显得极为干净。可耳边的声音却是真实的,如有千军万马飞驰而过。

    无云而雷?人们迷惑间,又听见一声轰雷,雷鸣铺天盖地,一时间似乎将整个世界都注满了,人们就如同身处蛋壳中一样,全部随雷声一同颤抖。继而狂风又起,将山地上的沙尘与落叶纷纷扬扬洒到空中,呼啸着形成一个又一个小型的风漩,将人们包裹其中,衣袖纷飞,难以睁眼。

    等风雷声过去后,人们放下遮沙的手,咳嗽着继续抬首望天,然后,他们目睹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就这么一刻之内,天上云层变化,竟聚集了层层浓云,而更让人瞩目的,是这一道裂痕贯穿云层南北,将天空分成了东西两片!

    这是何等难得的奇观!在场众人无不是头一次见到。

    司马乂见此情形,立刻向刘佑问道:“我拜祭先帝而有惊雷,天为之裂,岂非是先帝在天有灵,为我警示?”

    刘佑深通天文阴阳,此时点点头,回复道:“理应如此。”

    司马乂问:“先帝所示为何?”

    刘佑说:“雷当托于云,犹君托于臣。无云而雷,此有乱贼无视君上,欲行叛乱之兆也,正合如今成都王、河间王起兵叛乱之相。”

    司马乂点点头,又问:“那聚云天裂,又为之何解?”

    刘佑说:“雷后生云,是说真君当在乱后振作,重回正位。而天裂东西,日照当头,应是指东西二贼不得盖日,乱事终难得逞,望殿下振作。”

    司马乂闻言大为宽慰,他令人取来马上的弓矢,双手捧举,对司马炎灵位说道:“父皇请在天见证,为振兴社稷,我必尽心竭力,望父皇助我混一天下,削平贼军。”

    说罢,他毕恭毕敬地将弓矢放在灵位前,并且咬破手指,血书道:“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他长久地站立在峻阳陵前,回顾着父亲的丰功伟绩,回顾着以往的太平年月,回顾着童年时的家庭美满。这些东西在如今似乎成了一种奢望,所有事物都变得丑陋且虚伪,好似全天下人做了一场醒不来的噩梦。司马乂努力地想从中找回到过去的自己,可回忆得越多,心中想到的伤痛就越多,空虚就越多。可即使如此,他

第六十八章 天人感应-->>(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