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八章 天人感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刘琨北上邺城之后,刘羡与司马乂留百人守河桥,并率禁军主力返回河南,他们没有在洛阳停驻,而是沿河东行二十里,驻扎在北邙山上,背靠北峰为屏,自东向西扎营列阵,其营垒最东端,距离成皋关仅仅只有十四里。

    按照事前计划,刘羡等人并没有急于出兵虎牢关前,而是一面等待刘琨的回信,一面派斥候侦察前线消息。与此同时,为避免北军进一步压缩禁军的活动空间,刘羡从主力中分兵四队,每队千人,分别由傅畅、上官巳、郗鉴、王导四人带领,入驻到偃师、巩县、轘辕关、鄂阪关四城。

    结果刘琨还未回来,朝廷便收到一则坏消息:许昌的范阳王司马虓为北军声势所慑,与虎牢关陆机处频频通信联系,似有率征东军司北上汇合的架式。

    此事令朝廷百官倍感忧虑,若范阳王也加入北军,那朝廷与北军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国家分裂的局面也将进一步恶化,这无疑是司马乂不想见到的。故而司马乂遣使许昌,加封司马虓为征东大将军,希望以此来拉拢关系,劝说他不要北上。

    其实按理来说,朝廷也不是没有援军。司马乂在推翻司马冏后,就令豫章王司马炽前去接管青州,平昌公司马腾前去接管并州,加上如今刘弘坐镇的荆州,皇甫重所在的秦州,至少还有四州愿意听从朝廷的号令。幽州都督王浚、凉州刺史张轨、交州刺史顾秘、广州刺史王毅四人,虽说态度暧昧,但到底也没有倒向成都王,仍奉朝廷为主。

    可要命在于,除了正在平叛的荆州之外,这些地方都地处偏僻,根本无力参加河南战事。但即使如此,司马乂还是按照祖逖的建议,向这些地方尽数发信,希望他们都根据自身情况,对朝廷稍加支援。

    而在这种情况下,刘琨完成使命返回河南,无疑令众人松了一口气:决战的时间越早,对于朝廷就越有利,至少现在看来,双方的实力暂时不会再变化了。

    司马颖给朝廷的战书,是说要在九月底进行一场大战,至于双方约战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则由前线的将帅自己去协商。

    于是朝廷便再派使者到虎牢关,与北军进行沟通。朝廷派出的代表乃是彭城王司马释,北军派出的代表则是石超,双方经过短暂的商议后决定,请朝廷禁军后退十里,就在九月辛卯,双方于偃师北面的邙山上进行会战。

    邙山虽名为山脉,但地势并不算陡峭,尤其是偃师北面的山段,山脊是一段较为迟缓的斜坡,宽达四五里,尤其适合跑马厮杀。将决战的地点定在此处,双方都是较为满意的,于是成功达成协议,开始进行最后的备战。

    说是备战,但濒临决战时间,军中气氛颇为紧张,这并不利于作战。刘羡为此建议司马乂,在这最后的几日,除去正常的巡逻盯梢,维护秩序外,倒不妨让军士们稍作歇息,养精蓄锐。

    司马乂同意此请,又对司空司马越和尚书令乐广下令,令他们改善这几日的军中伙食,适当地供给一些肉与酒。

    于是军中顿时就清闲了下来,在决战的阴影下,士卒们多在军营内和朋友们叙旧谈话,他们一面喝着酒,一面追忆着人生往昔,时而笑语,时而放歌,没有人提到将要发生的大战。可毫无疑问,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存活下来,取得胜利。

    哪怕是司马乂,此时也怀有同样的忐忑,于是他领幕僚亲信前往峻阳陵,拜祭自己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

    峻阳陵就在北峰山脚,一行人出了大营。脚下是向南延展的沟谷,可以顺着谷道一直下到河岸边。沿着谷道的几处缓坡松柏密布,在深秋中仍显苍翠。谷地两侧都是悬崖,如金刚巨人罗列两侧。谷道尽头就是洛水,百丈宽的洛水滔滔而去,气势极盛,潮冷的空气扑面而来,风涛之声不绝于耳。水滨两侧平坦,水流蜿蜒回旋,白色波涛冲刷着两岸的芦苇,蔚为可观。

    再走过两三里,便抵达了峻阳陵。陵园南靠邙山,北面鏊子山,形如四峰环抱之势,壮观非常。而陵园内立有各种华美雕像,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在陵墓面前的主道上,两侧分立有十二座石马,姿态各异,或飞或踏,或立或驰,皆神武不凡,它们便象

第六十八章 天人感应-->>(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