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8章:宋国的传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由得沉默起来。

    他记事的时候,

    赵裕已经闯荡出了一些地位。

    再长大一些,以赵氏后继者身份出门时,

    赵裕更是做到了一地之主,走出了统治西海的第一步。

    细细回忆,

    他与乱世的真容之间,的确存在着距离。

    而正如父亲的评价,

    他也没有能力去收拾碎了一地的人心。

    赵裕又说:

    “如今二十年过去,人心总算得以重新凝聚。”

    “那些生长在大宋治下,正值年少风流的年轻人,是你,还有你的孩子治理这个国家,让大宋迎来真正富足昌盛之时的重要助力。”

    人才不是凭空产生的,

    在很多时候,

    只有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获得治理一个庞大国家所需的人才。

    而这培养的基础,

    又离不开耕耘积累起的财富,以及稳定发展,给抚养孩子的大人们带去的,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不然的话,

    制造的纸张再多,印刷出来的书籍再多,

    精明且善于生存的百姓,可不会掏出家里的钱财,增加肩上的负担,供养一个脱产学习的家中男儿。

    “这些东西,为父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等你接手之后,自然会明白我的苦心。”

    “……那弟弟们呢?”

    半晌之后,赵承业忽然说起另一个话题。

    他在这狭小的,却装载了天下九州最尊贵的几对父子之一的车架中,向赵裕敞开胸怀问道:

    “为什么要对青雀、雉奴他们那样疼爱?”

    以至于让其生出了可以取代自己的想法,给予自己偌大压力。

    也许是西海流行崇拜“玄鸟”的缘故,

    这里的人总爱用羽类,来为孩子取小名。

    赵裕入乡随俗,

    加上秦赵本为一体,都是玄鸟的子孙,自然不会排斥这一传统。

    赵裕听到长子的质问,便解释起来:

    “你们几个,都是一母同胞。”

    “我既疼爱你,自然也会疼爱他们。”

    “而且宋国疆土联络,道路却不通达,想要守住这份社稷,来日必然需要你们兄弟之间,互相帮助扶持。”

    人心呐,到底是肉长的,有些事情即便有先例,可终究没办法不为之动容。

    但赵裕最后,还是给了长子一个保障。

    “回去之后,我会安排他们就藩。”

    “至于他们去往的封地,到底是哪里……就由你来指定!”

    赵裕此前,

    仿效今汉的做法,对成年的儿子们都进行了挽留,让亲人能够相聚在安都城中,围绕在长辈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所以宋国的皇子们虽有王号与封地,却还只浮于表面,未曾真正落实。

    结果这样有着美好期待的做法,却引发了近乎养蛊的不良反应。

    他又抚摸起儿子的肩膀,带着老者的迟暮感慨道:

    “我听说今汉明帝与他的几个兄弟,感情十分亲近,互相之间也甚为扶持,便想要你们也做到这样。”

    赵裕很喜欢拿宋国,去与汉朝的各方面比较,以验证天命的归属。

    但如今看来,

    他在做父亲和训导子嗣这件事上,是差了汉光武帝一些的。

    赵承业跟着低下头,有些惭愧的说道:

    “我的才能,只怕比不上汉明帝。”

    “妄自菲薄干什么!”

    赵裕哈哈笑了起来,“你只要拿出监国时的姿态,再比他活得久一些,就很好了!”

    今汉皇帝的寿命,在赵裕看来,可是个绝对的、会伤及根本的大问题。

    小皇帝连连上位,会使得某些事情,陷入循环之中。

    而国家的力量,人心的力量,

    往往会伴随着内部的拉扯停滞,而不断削弱。

    幸好,

    他跟太平道的高德道长们处得不错。

    在用隋太祖的手法,调解了国家与教派间的关系后,

    赵裕便从各地,乃至于新夏,邀请一些善于养生的道长过来,教导子孙蓄养精神的办法,以防止宋室,也出现汉室那样“后继乏力”的问题。

    可惜,

    今汉却没办法做到这一点。

    在辽东的燕国倒下后,汉室虽逐渐取消了当年对太平道的各种限制,可警惕并没有消失。

    最起码,

    汉家天子们请名医过来为自己调理身体时,是不敢请道士的。

    ……

    “罗马国的使者过来了?”

    回到安都城,

    赵裕还没有从巡视疆土的劳累中恢复,便收到了这样的消息。

    他因此意识到:

    “怕是那位奥古斯都坐稳了位置,不然他哪里敢派使者,大摇大摆的来我这里?”

    两个国家相邻,

    赵裕还一直心心念念的想

第578章:宋国的传承-->>(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