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1章 召见、年号、婚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昔年安史,本朝黄巢,圣朝赦免了几乎所有从犯,还保留了他们的官爵,这既是国力不支持肃清,也是想仁教天下。但历史无不证明,列圣是在养虎为患,只是把老子的仗留给了儿子打,把现在的事留待了将来,属于相信后人的智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若宽容换不来对等回报,为什么这么做?”

    “彼张巡、颜臬卿、崔安潜、郑畋之士。盛世时被排斥在外,做着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天下大乱了,或被遗弃孤城,或独向虎山。为什么忠良总是如此不幸而恶贼却总在享受仁政,等着改造呢?圣唐待忠义之薄而待奸邪之厚也?”

    “必须警示后人,不要重蹈二盗覆辙。”

    如何处置叛军余部,是第一个议题。

    这些声音的意思也很明显了,要纠正国策,不能再像安史黄巢之后那样绥靖。

    “若葛从周、袁象先之辈还能得到洗雪,先前议庙时我们商定的惩恶扬善、褒忠贬奸、拨乱反正就成了一个笑话。”

    “他们不同于王彦章、丁会等等,到王师围攻汴梁,还没有反正。”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对这类人要像凛冬一样冷酷无情。”

    “下诏任命兖、郓、徐、蔡四镇节度使与州官,召此辈觐见。来,可以活命。不来,即行讨伐。”

    稳重之见,圣人同意。

    “朱温的家族呢,我听说他老娘和兄长还在砀山务农,须马上抓到汴梁诛杀。”有人补充道。

    “这是否过余了?”圣人问道。

    朱温的兄长,就是那个在朱温篡位后,在宴席上狂喷朱温不是人的朱全昱。这会还在老家务农。全程无参与,并持反对态度。

    老实说,圣人不想杀他。

    “我认为可以判刑,然后再以我的名义赦免,以示圣朝圣德。”圣人提议道。

    但遭到了诸多大臣反对。

    “朱贼以臣叛君,礼法不敢赦。”

    好吧,朱家必须铲。

    唯一的区别就是怎么死—大辟酷刑还是人道死。

    一字字,一句句,很快就将朱温的身后事定了下来。

    一个死人,一群失败者的事,不算大事。

    其次摆在君臣面前的难题是,弥漫中原的饥荒、瘟疫和难民。

    朝廷接手的中原称得上糜烂。经过朱温的穷兵黩武,多年靖难战争,大小军头们的混战以及天灾影响,中原大部的经济彻底崩溃,多地早就进入了人相食的阶段。

    若非这是一个武夫当国的时代,农民起义早已爆发。

    这不是人地矛盾分配矛盾,可以通过杀富贵来解决,就是最纯粹的干了,百姓都成穷鬼人干了。

    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无从谈起在中原立足。

    “爱民之心,国祚之基。中原既复,即我赤子。况且,将来要经略天下,也少不得河南出人出力。臣请大圣垂怜,集关中之力援及中原,以使中原温饱。”司隶校尉韩仪正色道。

    这话刚出就被打断:“经年战乱,关中本就疲敝。圣人即位以来,稍有所复。但一要养兵,二要养官养皇室………诸多负担下,关中百姓只能勉强吃饱,哪有余力支援中原?”

    这件事,光靠国库肯定做不到。

    数十万口的吃穿用度,不用算也知道是个天文数字。

    打了这么多年仗,朝廷财政也只是能转得走,还得从百姓身上捞钱捞粮。

    但为了治理中原冒关中陷入动乱的风险,值得么?

    这一顾虑,似乎就判了死刑。

    “难道朝廷现在要眼睁睁看着千万黎庶去死么?”韩仪质问道。

    “非也。”李燕举起笏板,建议道:“昔年诸侯收复长安,京都废墟,朝廷窘迫,于是诸侯共献助修宫室钱、养兵钱、春耕钱等等,以解国难。如今东京已是废墟,或许可以再次让诸侯共助修东京?然后将重建洛阳的这笔钱先拿来赈济中原。”

    “赵、魏、齐、荆、襄、吴、鄂都繁荣,可以助力。”

    诸侯共助。

    群臣一下沉默起来。

    昔年诸侯将先圣迎回长安后,成德献甲胄、耕牛、战马、女官,帮朝廷重组神策军,救济百姓,恢复后宫。

    吴越献茶叶、丝绸。

    河中献粮食。

    ……

    虽然都各有算计,但看着,还算是一群忠臣。

    但现在,诸侯还有这个意识么?

    不对。

    不管他们当初是因为心中还残存着一些对大唐的感情也罢,还是别有算计也好。

    但现在,不忠的也该会忠了。

    可行!

    “暂时就这么定了吧。”圣

第361章 召见、年号、婚事-->>(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