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顿了顿,抬头看了看天色,马灯的光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他清了清嗓子,提高了音量:“时间也不早了,咱就不啰嗦了,今年每家每户能分到一百三十块!”
“啥?”前排的三叔公猛地抬起头,手里的旱烟杆“啪嗒”掉在地上,烟锅在冻硬的泥地上磕出个小坑。
他怀疑自己听错了,揉了揉耳朵,又往前凑了凑,棉袄的下摆蹭到了前面的草垛。
二婶怀里的孩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寂静吓了一跳,“哇”地哭出声,可她根本顾不上哄,只是瞪大了眼睛看着老支书,嘴里喃喃着:“一百三……一百三……”
去年这个时候,每家只分到六十二块,她还跟当家的念叨,够给娃扯身新布,再买两斤糖就见底了,没想到今年竟翻了一倍还多。
人群像是被投进了颗炸雷,瞬间炸开了锅。
“我的老天爷!这是真的?”
“比去年多了快七十块啊!”
“能给家里的孩子添加一些厚衣服。!”
议论声嗡嗡地响,像无数只蜜蜂在飞,有人激动地直搓手,棉袄上的霜花被体温烘化,洇出一片深色的印子。
有人猛地站起来,又被旁边的人拉坐下,两人凑在一起小声算着账,手指在棉袄上画着圈。
周益民靠在摩托车上,也有些意外。
他知道村里今年收成好,收入应该不止这一点,看来多余的,老支书准备留下来当做备用。
车斗里的红糖纸包被风掀起个角,露出里面棕红的糖块,他伸手把纸包按好,目光落在人群里几个神色各异的人身上。
村东头的周会计蹲在草垛边,手指在地上飞快地算着:“一百户人家,一户一百三,那就是一万三……”
他眉头微蹙,去年村里卖蔬菜给钢铁厂,光那笔账就不止这个数,更别说还有饲料的进项。
他抬头看了眼老支书,见对方正拿着毛巾擦汗,嘴角却噙着笑,心里便有了数——这数,怕是留了余地。
这时候,就有聪明的人:“今年往四九城的钢铁厂送了蔬菜?光是我知道的就八趟,哪能就这点……”
话没说完,就被旁边的人捅了捅胳膊,示意他别乱说,他只好把剩下的话咽回去,却忍不住嘿嘿笑了——管他藏了多少,这一百三,已经够给儿子娶媳妇凑半副彩礼了。
老支书等人群的议论声小了些,又拿起铁皮喇叭:“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村里一整年的收入肯定是不止这么少。”
“村里准备留三千块钱当做备用金,还要还给益民三千块钱。”
众人听见后,都觉得这个安排挺好的,不过大家没有想到,村里还欠着周益民这么多钱。
而且听老支书这个语气,应该还没有还完。
有些人就开始羡慕,整整三千块钱,要是这笔钱能给自己的话,以后都不用担心没有钱了。
老支书,看见众人议论得差不多:“这钱明儿一早就开始分,各家派个主事的去大队部领。都散了吧,天凉,早点回家歇着!”
众人听到老支书的话后,十分开心,便按照老支书的吩咐。
人群慢慢往场外挪,脚步却比来时轻快多了。
三叔公捡起旱烟杆,往烟袋里塞烟丝的手还在抖。
二婶抱着已经不哭的孩子,脚步像踩着棉花,嘴里还在跟旁边的人说:“要不给娃买双新棉鞋?再扯块布做个棉衣……”
周益民看着这热闹的景象,摸了摸车斗里的红糖包,终于拧动车把往家开。
摩托车的“突突”声混着村民们的笑声,在夜色里荡开。
人群像潮水般往场外涌,马灯的光晕里还残留着细碎的议论声。
周益民正拧动车把,摩托车的引擎刚发出“突突”的预热声,就听见身后传来一声急促的呼喊:“益民,益民!”
他回过头,看见老支书正拨开人群往这边跑,棉袄的扣子跑散了两颗,露出里面打补丁的蓝布褂子。
马灯的光
第六百二十六章 分钱-->>(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