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去打仗了,地有老弱妇孺凑合着种,还有左右相邻帮衬——总归不至于完全荒废,反正战场不在国境线以内。
打仗的花费,除了相府国库本就需要负责的军粮以及军械,其他所有的部分,都由刘荣自掏腰包。
比如:汉家原本的制度,是只保证军中将士每人每月二石粟的口粮份额。
而如今,汉家的军中将士,却无一例外能领到每人每月二石麦粉。
粟本就比麦便宜,就更别提加工过的麦粉了。
这看似不起眼的变化,便是刘荣自掏腰包,补贴军队,让军中将士吃点好的。
——可千万别觉得这是小钱!
每人每月二石粟,按照如今的粮价,花费不过五十多钱——至多不超过六十钱!
但麦粉,哪怕已经普及了大半个关中,价格也依旧维持在九十钱每石,属于绝对意义上的精粮无疑!
每人每月二石麦粉,便是高达一百八十钱的军粮开支!
二十多不到三十钱每石的粟,换成九十钱每石的麦粉,三倍以上的价格差;
这就等于说,每当相府国库拿出一钱,作为军队军粮开销,刘荣就要让少府内帑额外拿出二钱补贴,将粟替换成麦粉。
按人头算,这或许只是相府国库出五六十钱,少府内帑额外补贴一百二十钱的问题。
但按总数算——如今汉室的常备野战军,光长安,就有南、北两军,以及羽林、虎贲二卫,超过五万兵马!
还有飞狐迳的飞狐军,北方边墙的句注军,以及由细柳营、霸上军、棘门军居改编得来的几支野战部队……
单只是常备野战军,汉家如今就养了不下十万人!
单就这十万人,相府国库每个月就要支出六百万钱买粟,少府内帑则要补贴一千二百万钱,将粟替换成麦粉。
每个月一千二百万钱,每年高达一万万四千万钱的庞大支出!
却也只是刘荣给军中将士,所许下的诸多福利中,相当不起眼的其中一项。
除了粮食外,还有装备。
汉家原先,以及如今也依旧存在的规定,是保障军中将士每年一身新军袍。
且除非必要——即,除非战时到寒冷地区进行军事行动,否则,便不配给御寒衣物和被褥。
绝大多数情况下,军中将士都会在某一年的冬季,或某一次发生在北方严寒地区的战争,得到朝堂下发的御寒用品。
然后,就一直用到下一次冬季战争,或发生在北方的战争,朝堂再度下发御寒用品。
现如今,刘荣则是在此基础上,自掏腰包,额外发下福利:凡军中将士,在入伍的第一天,以及往后的每三年,都可以得到一件棉絮夹层的冬衣,以及一张被子。
这笔钱,同样是少府内帑出。
发放给将士们的冬衣、被褥,都会绣有‘某年某月某日,少府内帑奉诏所出’字样。
将士们能吃饱吃好了,也能穿暖了,就等于日常生活得到了保障。
剩下的,就是战场上的武器军械了。
前文提到:按照汉家如今现有的制度,凡是军中将士们的武器军械,均由相府国库出钱从少府内帑购买,而后下发到军中。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规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只有农税这一项收入,却有无数支出项的相府国库,却经常在军械问题上出岔子。
倒不是有人中饱私囊,以权谋私,把国库用于购买军械的专款贪墨,又或是挪用公款、倒卖军械之类;
而是单纯的:国库没钱,买不起少府内帑的军械。
过去几十年,类似这样的场景,在朝堂之上出现了无数次。
——太宗皇帝、孝景皇帝,分别以北方边墙防务、关东函谷关一线防务为由,要求相府国库为军队换装,亦或是扩编南、北两军编制,以备不测。
结果相府,无论是太宗皇帝年间的灌婴、张苍,还是先帝年间的申屠嘉,均是脑袋一点,两手一摊;
陛下有令,臣不敢不从!
但没钱啊……
相府国库每年的收入,也就是千
第608章 各有各的法子-->>(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