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38章 错失的工业革命(第三更,求订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放下照片,李奕辕用冷笑道的语气说道:

    “他们能抄成功吗?毕竟,能复制一块芯片,跟能量产一块芯片,完全是两个难度级别的事。”

    虽然是军人,但李奕辕也是理科生,他非常清楚其中的一些细节。

    “没错,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苏联人恰恰忽略了这件事,而这又是其中的关键。”

    小小的芯片能比两弹一星还难吗?中国连两弹一星都能自己造,制造几块尖端芯片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但芯片竞争的本质从来都不在于“谁能造的出来”,而是“谁能造的又快又多又好”。

    在点头表示赞同时,他看着儿子的目光中也带着笑意,因为,儿子的判断是正确的。

    也是所有人所忽视的,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要说到芯片的制造流程了,简单来讲,可以把芯片的制造看作是“平地起高楼”的过程——以极简过程来说。

    先用沙子提取出极高纯度的硅——纯度>99.99999%,并将它做成一个大圆柱,然后再切割晶圆,相当于打地基。

    在晶圆上涂满光刻胶,用特定的光透过预先设计好的电路图掩膜照射晶圆,相当于在地基上画上大楼的设计图。

    用特定的化学药剂溶解掉曝光过的光刻胶,留下跟“设计图”一模一样的图形。相当于装修时凿掉不需要的墙体。

    把硼或磷注入硅晶圆中,在晶圆上做出“隔断”。填充铜或其他金属,用来实现“隔断”间的互联。

    然后再涂上一层光刻胶,重复以上流程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而这每一个步骤都涉及到大量的科学和工程学上问题,其中一步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良品率下降。

    这也正是它的原子弹和卫星不一样的地方,那玩意你不需要考虑批量生产,只需生产几个就行了,甚至不需要考虑成本,不需要考虑标准化,可以大国工匠手搓。

    但是放到芯片上却不行,芯片的良品率也要达到90%以上才能盈利。如果良品率太低,就是在白白烧钱。

    “……在半导体行业的真理就是——能做出一块芯片是科学问题,但能做出大量芯片是工程学问题。

    做一块芯片也好,做一百片也好,一万片也好,都需要经过同样的流程,因此芯片的制造其实完全遵从边际效应——做的越多成本就越低,成本越低就越能早盈利,越早盈利也就越能尽早开始下一轮研发。

    而俄国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它能做,但做不多。有现成的芯片可以复制,却没办法进一步升级,偷来的设备虽然能用,但坏了却没办法及时维修。

    再加上从一开始就拒绝了市场的参与,使得芯片研发和制造的巨大成本都只能由政府承担,而无法市场化,即使理论上能做出来更精密更高级的芯片,也没有实力将它付诸现实。

    所以,各种原因迭加在一起,等待他的也就是……失败了!”

    直接了当的做出这个预言之后,李毅安的心里还是非常无奈的,毕竟,曾几何时,他曾对苏联在处理器研制上开辟另一条道路是充满期待的。

    或许,通过在另一条道路上的尝试,未来人类距离人工智能会走的更快,走的更远。

    当然了,也更有利于十几年后的收割。

    但是现在呢?

    只能说造化弄人吧。

    其实,他们实际上已经开辟了另一条道路,毕竟,其中还有接近40%的处理器是他们自主研制的,那些处理器或多或少的总会给SEA处理器研究人员带来相应的启迪,就像是奔腾处理器的出现一样。

    本身就是得益于苏联方面的研究。只不过,他们走的还不够远啊!准确的来说,走的还不够偏,如果他们能够在集成电路上用上他们搞电子管小型化的“另一条道路”,谁知道结出什么样的果?

    看来,还是动力不足啊!

    在与儿子简单的聊了一下俄国错误工业革命的现实之后,李毅安想了一下,又问道:

    “对了,奕辕,你在空军飞过“和平悍卫者”吗?”

    “当然飞过,我在硫球时,服役的联队本身就是截击部队,任务就是拦截苏联轰炸机。”

    听着儿子的回答,李毅安点头道:

    “那么,你觉得它有进一步升级改进的空间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