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峰回路转(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悟道:“如此说来,钱贵必是凶身无疑。”苏轼道:“单凭此信言钱贵是真凶,难以服众。信中并未有密谋计画,似在让钱贵验证某事。不消说,便是周玉儿偷汉之事。”赵虎道:“目今看来,那钱母亦非寻常之辈。钱贵必听从其言。”苏轼思量片刻,道:“细细想来,钱母确不可小看。”店主道:“大人说的不错。那钱二婶年轻时确是利害脚色,钱家庄中,凡与他争吵的,无不败阵,他那张口如同刀子一般,大骂几个时辰亦不知口渴。只是今日老了,行动不便,已大不如当年。真是一物降一物,那周玉儿过得门,比那婆婆更甚一筹。那钱贵前怕娘,后怕浑家。真是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苏轼点头,道:“我等绝不可小瞧这娘崽二人。”

    午正时分,李龙、郑海、吴江三人6续返回,会见苏轼、赵虎。五人围桌而坐,扮作四方郎中的李龙道:“小人已查探过孙三郎、钱旺二人情形,确无可疑之处。”扮作卖糖小贩的郑海接着道:“小人四处打听,并无甚么讯儿。”吴江道:“小人在钱良宅前摆了个摊儿,观看出入之人。进出多人,却不曾见得钱良,或许不在宅内。”三人说罢,苏轼述说了**家中疑点、见证人王恩之言,以及钱母之信。三人惊讶且迷茫,如坠云雾之中。

    苏轼令郑海、吴江暗中察看钱贵母子动静,亲带李龙、赵虎二人前往钱良宅中。晌午,苏轼与李、赵二位公差径直向钱良正宅而去。不多时,来到钱宅,却见门前蹲着两个石狮,朱门紧闭。李龙上得前去,重重扣那门环。不多时,闻得门内有脚步声,李龙退后。“吱呀”一声,大门开了一条缝,伸出一头来,道:“你等何人?”李龙道:“敢问钱大善人可在府中?有劳这位大哥通报一声,只说是苏大人来访。”那家丁似看出来人不凡,道:“我家老爷不在,他在琴堂之中。”李龙追问道:“琴堂不在此处?”那家丁摇头,道:“琴堂在那街头,小河之上。一打听便知。”

    正欲合门。苏轼上前拦住,问道:“宅中家人钱福可在?”那家丁又摇头,道:“一早,钱福随老爷去了琴堂。”苏轼谢过那家丁,与李龙、赵虎离了钱宅,往街头而去。李龙询问乡人,乡人指点路径。

    出了街口,见得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溪上有一座青石板桥,小河两岸,杨柳倒垂。那小河之上竟凌空架有一舍,白墙碧瓦。屋檐下有一匾额,上有篆书体二字:“琴堂”。琴堂与河岸搭有一圆木吊桥,可收可放。苏轼赞叹不已,此舍建造别具一格,颇费匠心。

    三人来到吊桥旁,抬眼望去,琴堂之门虚掩着,看来钱良主仆确在此处。李龙高声道:“敢问钱良钱大善人可在此?”高呼三声,却不见响应

第四章 峰回路转(2)-->>(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