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令李龙看管住钱十七崽。
郑海引苏轼向庄外而去。身后跟随不少好事者,叽叽喳喳,议论纷错。出得庄来,果见好大一处水塘,约莫十来亩水面,水波微起,银光闪烁。水塘旁围立着不少乡人,有眼尖者叫道:“来啦,来啦!”众人分开一条道来,苏轼入得人群之中,只见地上躺有一人,五短身材,白净脸皮,约莫三十余岁,蓝色长衫,只是死相甚是难看。
苏轼环顾左右,问道:“他即五味店掌柜钱达?”周围人等皆点头称是。苏轼道:“何人现此尸?”旁边闪出一人,苏轼望去,却是一五十余岁的老汉,衣裳破旧,七破八补。老汉胆怯道:“大人,是草民投放鱼草时见着的。”
苏轼问道:“老伯可是此口水塘主人?”老汉摇道:“这是钱大善人家业,草民不过钱府的一个帮工。”苏轼道:“老伯且细细道来。”老汉点头道:“晌午后,小草民来此投放鱼草,见得水草丛中似有物什,草民便将竹杆拨开水草,却见一具尸浮在其中。草民吓得丢了竹杆,忙不迭的去叫了些人来,将尸拖拉上岸。此时刻,这位爷便来了,叫草民等不可乱动。”老汉望着郑海,郑海点头,表明确是如此。
苏轼看那水面,水边搭有一木架,乃便于乡民取水洗物之用。郑海取来竹杆,试水之深浅。老汉忙道:“这水深寒,不能抵足。往年多有游水者淹死于此。”郑海探水,果然低深。苏轼蹲下身来,察看尸。旁边有人道:“定是失足落水溺死的。”也有人驳道:“这钱达怎的会到此处来?必是落水鬼寻他。”
苏轼伸手,分开死者双唇,察看一番。而后探手到尸怀中,竟取出一个布包裹,展开看去,却是数锭银子。郑海低声道:“李大哥精通仵作手法,可唤他来查验。”苏轼点头。郑海转身跑去了。
苏轼拨开人群,环顾四下,见得前方一片树林,郁郁葱葱,绿树之中隐有飞檐碧瓦,遂询问乡人:“那处宅院住着何人?”乡人答道:“乃是钱大善人家宅所在。”苏轼奇道:“钱良家宅怎在此处?”乡人道:“老爷有所不知。这钱大善人有多处家宅,正宅在街坊当中,另又有香堂、琴堂、花堂等。此处乃是他的花堂,里面种养着各种花草。”另一乡人道:“这花堂之中有亭楼凉阁,水在当中行过。”苏轼疑惑道:“水怎的在当中行?”那乡人道:“是引了上游之水,贯穿花堂,然后流到这水塘中,那些亭楼凉阁都是因地势而构造,用心很是精巧。”苏轼悟道:“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