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村妇之死(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不如京城繁华昌盛,却别有江南水乡情趣。

    这一日,落日临西,桑榆幽幽,道上走客行色匆匆,归心似箭。苏轼立于道旁,但见前方炊烟渐起,薄雾缭绕,茅屋瓦舍参差叠现,估摸有七八十户人家,显然是一个江南小镇。

    苏轼唤来管家苏仁,令他先行前去找寻一家客栈,以便家眷驻足歇息。那苏仁之父自小长在苏家,为老苏家主持里外,深受苏老泉注重,后娶老夫人贴身丫鬟为妻,生下一子,苏洵为小子取名苏仁。苏仁自小在苏家长大,整日与苏氏兄妹做伴,也读些书识些字,加之头脑思聪,勤劳任怨,深为苏家老少男女亲近,以为家中弟兄。苏仁年少在眉州之时,曾受山寺一老僧点拨,学得些拳脚功夫,耍得刀剑棍棒,尤其练得一手奇门兵刃,唤作分水娥眉刺,前后三十六式,式式凶险,兀自厉害。苏轼深喜之,自眉州到京城又到各路州府,都带苏仁在左右,作为长班。

    行至镇口,苏仁折回来禀报,只道是这小镇上有一家福来客栈,尚余四五间空房。苏轼令他头前引路。车马到得福来客栈,店主笑脸相迎,招呼小二牵马入厩,暗中打量家眷、匣箱,知是官宦人家,更是殷勤相待,笑引苏轼入得屋来。

    苏轼环视四下,虽是村野小镇,茅茨土阶,却也干净整洁,四张木桌,十余把杉木椅,临墙是五尺高的柜台,柜台上放着笔墨账簿与黑漆算盘。店主是个中年男子,和颜悦色,轻拂椅面,招呼诸位客人歇坐。苏仁甚是勤快,不多时端水过来,侍侯老爷夫人洗脸。店主很是歉意,只道这本是店小二之事,何劳客官。苏仁笑道:“不妨,不妨。敢问店家,此去湖州府城尚有多远?”店主回答,有四五十余里,明日一早起程,遮莫两三个时辰即可到达。苏仁拱手道谢。

    苏轼洗脸罢,询问店主当地民风民情。店主一一回答。原来此地唤作钱家庄,庄民多以养蚕纺丝为生,本是钱姓宗族居住,因为驿道自小镇经过,南来北往,栉霜沐露,多了不少外姓人家,小镇也日渐繁荣。出庄镇往西,约三里之遥,有一白马湖,满堤杨柳,别有风光。

    苏轼微点额,手捋胡须。夫人王氏知苏轼有游湖之意,但见天色已暮,加之车马劳顿,身心疲惫,便道:“老爷不如暂且歇息,待明晨早起,令苏仁随往。曦日初升,湖光荡漾,清风拂面,万千柳条,岂不更妙。”苏轼心领神会,捻须而笑,道:“夫人之言极是。”是夜,众人早早睡下

第一章 村妇之死(1)-->>(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