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70章 联手共建北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土地上,燃烧自己,照亮前路。

    兵团的这场轰轰烈烈的行动,作为一省领导的阿依江和刘军垦自然不甘落后。毕竟他们也是从军垦城出来的干部。

    北疆地广人稀,领土面积占据了整个华夏的将近五分之一,但人口却只有两千多万,而这两千多万还分为56个民族。

    因为文化,信仰和各种风俗的区别,情况非常复杂。管理起来自然难度也大。

    阿依江作为杨革勇的女儿,又是汉族跟哈萨克族的混血,倒是本身就有一些优势。

    加上本来就是哈佛高材生,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极为熟稔,本身又在军垦城和北疆工作这么多年,如今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候。

    加上刘军垦这个军垦城曾经的市长,军转干部,冲劲十足,阿依江只需要在后面把关就行。

    两个人在仔细分析了北疆的现状之后,决定练手兵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开始重新树立价值观。

    阿依江本身就兼职兵团职务,而叶倩倩在省里也有职务,自然一拍即合。

    于是在经过几次会议沟通之后,决定在北疆范围内,再次推广兵团经验。

    这次联手是全方位的,而军垦城老市长刘庆华的创立的水源改造基金,他们也决定利用起来。

    基金目前虽然由叶风管理,但使用权也只是限于北疆境内。

    原本的计划是引藏水入疆,但因为各种原因,被搁置了,倒是在建立了一个大型水电站,但北疆收益不大。

    她们决定利用这笔基金,系统的改造整个北疆的饮水问题,打破地方和兵团之间的界限,形成统一完整的格局。

    决议形成之后,实施起来自然就快了,当然,这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和施工队伍作为后盾。

    但这些对于如今的军垦城来说,已经不成问题。当然,前期需要勘察和设计,这个时间不会短。

    北疆政府与兵团联合会议的决议,像一股强劲的春风,瞬间吹遍了天山南北。

    由阿依江和刘军垦牵头,叶倩倩和亦菲协同,旨在系统改造北疆饮水格局的宏大计划,正式命名为“北疆清泉计划”,进入了前期勘察设计阶段。

    军垦城老市长刘庆华创立的水源改造基金,在叶风的运作下,首批巨额资金迅速到位,为这场关乎民生与发展的战役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在兵团设计院和省水利设计院联合组成的项目指挥部里,巨大的北疆地图上,开始被各种颜色的线条和标记所覆盖。

    初步的设想是利用已建成兵团水网,结合北疆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构建一个覆盖兵团师团、地方县乡,连通绿洲与牧区的智能水网。

    这不仅仅是修渠引水,更包括水库建设、老旧管网改造、节水灌溉推广、水源地生态保护等一系列复杂工程。

    总工程师由兵团设计院的资深专家,年近六旬的“老水利”陈山河担任。

    他头发花白,脸上刻满了风霜的痕迹,但眼神锐利,对北疆的水文地质了如指掌。

    副手则是省院的年轻技术骨干,三十出头便已崭露头角的维吾尔族姑娘古丽米热·买买提。

    她思维活跃,精通汉维双语,是沟通地方与兵团、技术团队与当地群众的重要桥梁。

    勘察设计团队兵分多路,深入戈壁荒漠、雪山草原,开始了艰苦而细致的野外作业。

    然而,宏伟的蓝图在现实的大地上,很快遇到了第一重阴影——并非来自自然,而是来自人心。

    第一勘察小队,由古丽米热带队,负责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个区域的线路勘察。

    这里既是兵团某师的垦区,也毗邻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传统牧业乡——阿瓦提乡。

    按照初步设计,一条主干渠需要从兵团垦区的水库引出,穿过一片约五公里宽的缓冲地带,为阿瓦提乡日益枯竭的老灌区提供稳定水源。

    这本是“清泉计划”促进兵地融合、造福各族群众的典型体现。

    然而,当古丽米热带着技术人员,拿着测量仪器踏入那片缓冲地带时,却意外地遇到了阻拦。

    几位阿瓦提乡的牧民骑着摩托车赶来,面色不虞。为首的是乡

第3170章 联手共建北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