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空军改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以高度来防御”何俊才的介绍中有所保留,虽然来的这群人中后世并没有暴露出什么汉奸之类的,但是某些明显的亲日派人士还是少谈为好。

    何俊才赋予了第二批游客除核心区域外的权限,一人送上一本建议参观指南,让他们自己去参观去。而他本人则邀请了以后会频繁打交道的顶头上司和同僚继续留在空勤指挥室商量下一步的计划。

    关上门后,何俊才抹了把汗,对周至柔、胡百锡、毛邦初等一干人说:“怎么样,各位长官,这个浮空基地还看得过去吧”

    “如果这都还是看得过去,那日本人那点家当简直上不了台面。”周至柔笑着说。今天显然是他42岁以来感到最高兴的一天。从1933年周至柔赴欧美考察空军以后,周至柔就脱离了陆军体系,开始了自己的空军生涯。在这些年间,他历任中央航空学校校长、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航空委员会主任。中国空军飞机的采购、人员的训练,甚至连军费的筹措都是由周至柔负责的。可是现在看到陪都每天在日寇的轰炸下呻吟,他非常痛苦。不是中国空军不努力,确实是由于在人员、技术和装备上差距太大,空军再这样打下去就快成光杆司令了。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有人告诉他其实我们的科技领先于世界水平,他感觉太幸福了。

    “是啊,要是我们多一些这种浮空基地,打败日寇。不,甚至攻击日本本土都是之日可待啊。”刚被任命为作战指挥部总指挥的毛邦初说到。毛邦初是蒋介石的老牌心腹,浙江奉化人,且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就是他筹建的。

    “呃,这个,怪我没有解释清楚。”何俊才说“这个浮空基地原来设计是用于训练的,所以非紧急情况最好不要承担战斗任务。他的防御能力很弱,目前更是基本没有武装。再则南洋华人秘密筹建浮空基地花费了很多的资金,随着欧洲战争的开展,日本目前有南下的趋势,战备物质不再好弄,所以我只能带着未武装完的浮空基地和相应的技术回来。短期内只有靠我们自己了。”

    “这样啊,看来我们还是想得乐观了一些。”黄光锐接过话头。对于黄光锐,何俊才是非常佩服的。这位中国空军在战术、装备和研究方面的元老一手促成了广东空军归附南京政府,促使陈济棠下野。并在抗日成功后全面内战一触即发之际辞去一切职务去美国。1922年,黄光锐才携带飞机器材回国,任大元帅府航空局飞机队队长,并协助航空局长杨仙逸研制出一架飞机。孙中山命名这架飞机为“乐士文号”。1924年,黄光锐任广东航空学校飞行教官,后任校长。1927年任广东空军参谋长,后升任广东空军司令。在此期间,他为培训航空人才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血战长空,夺得辉煌战果。抗战期间,我国空军共击落日寇战机63架,其中39架是他的26名学生击落的。他先后创办空中射击训练班、空军军士学校、空中摄影器材保修所、无线电器材修造厂,从而在抗战时期保障了空勤、地勤的人才和器材的供给。黄光锐在1937年创办了中央航空研究所,集中了一批航空科研专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展航空军事科学研究,他们设计并制作了3个型号的教练机;研制了用竹木制作的飞机构件以及竹制副油箱。这些成果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我携带回来的一些技术是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研究的,还没有列装。搞到这些技术,牺牲了我们一批优秀的情报人员。相信有了这些技术,我们的军事工业能上一个台阶。”何俊才进而介绍到,“

第六章 空军改组-->>(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