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祂已知命运之叵测,已见结局之变数,仍然佛心执剑,与自绝见闻的姜望,相杀于千万个瞬间。
祂具有超脱的耐心!时时刻刻都准备着,等待迎接许怀璋跨越时空的交锋。
何妨都来啊。
相较于世尊当初所遭遇的困境,眼下这些又能算得了什么?
若是连这一关都过不去,实在不必期待以后,万无理由奢想更远!
他闷声而咳,将佛血咽回喉口——
先君的天子剑,是实实在在伤了祂的禅心。
现在时时刻刻的刺痛,祂实在分不清是道身的痛楚,还是内心的疚念。
对于超脱的存在来说,与姜望的战斗,最麻烦的并非其人魁于绝巅的战力。
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变”。
这是一个会给佛陀带来惊喜的人,这是一柄叫昔日【无名者】一再炸出行迹的剑。
某个时刻忽见鹏鸟扶摇天际,大鲲横绝佛海。
二者交汇,结成一座人气浓烈、镌刻天符的石质牌楼……一闪而逝。
祂侧耳又垂眸,于旒珠碰撞的脆响中,听到了一声钟鸣。在姜望的腰间,看到了一枚悄然挂上去的佛钟——
在世尊三钟里,唯独它是天青色的,代表苍图所染的留痕!
……
大牧帝国敏合庙,鲲鹏相聚的牌楼正推开,已经改奉青穹神尊的庙宇正推门。
庙里钟声撞出涂扈所留的余声——
“中央逃禅,各取所需;草原存钟,无亏无欠。”
“东华证佛,广闻先奉;旧约已成,因果两空。”
“阿弥陀,奉吾神尊,奉吾本心,今以广扬,荡魔天君!”
很多年前在草原,涂扈就在选朋友。那时候他已经知道,姜望是姜无量所接引的观世音,预知姜望抗争的命运。
而在姜望走上穹庐山的那一天,牧国已不会再有其他的选择。
那一次艰难的夺神战争赢得最后胜利,在广阔无垠的青穹天国,涂扈很认真地跟姜望说过一句——
“……本该以此钟相奉。但广闻非我所有……”
作为最初的敏合庙主,常年执掌广闻钟的存在,却跟姜望说,广闻非其所有。
不是他的,还能是谁的呢?
自然是那个将广闻钟留在草原的人。
这就是对姜望的提醒!
告诉姜望,广闻钟还有使命未完,当年青石太子用广闻钟落子的布局,还没有到掀开的那一天。
作为天知者,他虽然有资格在姜无量的慧觉前保守自身秘密,但也只能说到这种程度。
那是一种提醒,也是提前落下的因缘。
正如诸葛义先所说,哪有什么算尽一切,不过是呕心沥血。
涂扈作为中央逃禅的合作者,当然明白姜无量计之于将来。
但他也不可能算明白姜无量这等人物。
他能做的,只是多做几手准备,以应对不同的情况。
敏合庙里他所留下的镇封,只有一种作用——
确保旧日的因果能够如约完成。
但这座镇封……他用的是姜望的【鲲鹏天海镇】!
姜无量成佛是天时地利人和,诸方推举,法继世尊,最后以西方佛替中央佛的大势,几近于命中注定。到了最后一步,谁都无法阻止,涂扈也拦不住广闻钟的回应。
但苍图神意多年侵蚀,青穹神尊视以新念,他却是可以在因果了结后,真正把广闻钟留在草原。
牧国没有白给青石宫做仓管的道理。
存钟多年等一响,佛钟本身就是酬资。
姜望什么都不做也便罢了,姜望愿意成就观世音也便罢了。
一旦姜望开始抗争观世音菩萨的命运,【鲲鹏天海镇】就会把已经彻底归属于青穹神教的广闻钟,送到他身边。
夺神战争已经结束了,但草原不会忘记为他们劈风斩雪的人。
敏合庙外,一身天青色战甲的赵汝成,骑在一匹同样覆甲的碧眼龙驹上,长披如云展,飒飒东风响。
修长而白皙的五指,按住一张厚重而狰狞的青铜鬼面,慢慢覆在脸上。
就如同盖住了一道光源,藏住了那愈发耀眼的美。
“我当伐紫。”
他单手抓住缰绳,声如锋镝鸣:“吾兄死则裂齐,吾兄存,则为之拒天下。”
只此一句,是关山万里的决心。
在其身后,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原骑兵。
身穿皮甲,腰悬弯刀,手持劲弓,人人一领金色的长披,纵马如金海生波。
正是草原皇帝的亲军……
王帐骑兵!
在苍茫无尽的天穹,一卷天青色的圣旨正浴于天焰之中,大牧皇帝的声音,在其中响起——
“朕临朝也,当以国利为重。但大国之义,正是国家大利。”
“胜者不必赢得一切……贪全必失其有,求多反亡其先。”
“大牧已得广闻钟,大祭司道途更进,我们不再贪求更多——”
“唯吾兄拯救大牧之社稷,草原儿女不能见其于水火。”
“将士们!从于王夫,捍卫草原的荣誉!!朕爵烈酒,静待凯旋!”
轰隆隆!
踏蹄如雷,向东南去。
……
轰隆隆!铛铛铛!
那些广扬于世间的声响,尽都归纳于广闻钟,在姜望的腰侧轻轻摇响。
姜望拔剑杀见闻,作为“魁于绝巅者”,退出知见的道争……对“全知”道路的涂扈,自然又是一次补益。
对于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的姜无量,却是一种损害。
因为姜望自伤耳目,伤的是“观世音”,他杀的也是极乐世界的知见,损害的是姜无量的“全知”。
是自损一千,多少也杀敌八百。
这么说或许残酷——但在与超脱的战争里,这已然算得上巨大的胜利。
广闻钟是求道之器,“广闻天下,求道于外”。
当它悬于腰间,姜望立刻串想起前因后事。
除了涂扈开口,而他忽略了的提醒。
还有青穹神尊登天前特意的留旨,通过苍瞑,转于他知——
青穹神尊特敕苍瞑为“阿罗那”,喻其将在青穹天国毁灭的时代……成就永恒。
彼时已是超脱者的青穹神尊,视角已然无上,言行自有深意。青穹天国新生,还远没有到破灭的时候,青穹神尊就算是要布局未来,也不必提前这么多。
若再结合涂扈那时候“广闻钟非我所有”的提醒,这其实是一种指点——
要用“未来”的力量,对抗“现在”。
正如青穹天国毁灭之后,“阿罗那”将继青穹而成尊。
在佛的意义里,能够掀翻阿弥陀佛的,不会是大势至菩萨,也不会是观世音菩萨。
而应该是尚未有人证就的【弥勒】。
这尊未来佛,才是名正言顺的世尊的承位者。
姜望若要在极乐世界里裂土,不应举【三宝】,而应举【弥勒】。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理所当然继承世尊的一切。世间修佛者,见此不敢有谤声。
主修未来的《弥勒下生经》……正是须弥山的镇山宝典。
永德禅师曾倒履相迎,要把他作为未来的方丈来培养。
照悟禅师几乎明示,只要姜望入教,即以此经传之——他早可以接掌未来,验证自己是否能够成就弥勒。
青穹神尊当然知道这些,这就是一条明路。
如果姜望没有禅修的理想,缺乏修佛的缘分,走不通弥勒的道路,青穹神尊也还指引了另一条路——
那一枚得到历代牧帝所认证的大牧符节,可以让他调用大牧国势。
那一套代表大牧帝权的《青天剑鼎》,可以让他在境外接势!
今日大牧天子圣旨已下,已经做好了交托国势的准备。
夺神战争已经过去了一些年月,泱泱霸国多少还有一些积蓄在。
今举大牧国势而战,推动《青天剑鼎》,亦能企及超脱。
即便姜望对国势的运用并不精彩,以这样的力量,再加上仙师一剑,也切实能看到胜利的可能。
上天或许并不怜悯于个人,绝境也常常存在。
但有人铺桥,有人修路……人自然会给人路走。
曾经善因得善果。
姜望曾经提剑为之奋战的一切,为他铺开绝境里的生途。
这当然也是一种业报,亦是“大势至”也。
铛~!
又闻钟声响。
就在姜望念及弥勒的时候,代表弥勒正宗的须弥山宝器……他当年亲手从妖界带回来的知闻钟,亦悬响于他的腰间。
钟鸣之下是永德禅师的敬颂:“南无阿弥陀佛!”
“君有上智,僧乃下生。”
“上智之佛,广扬无上,须弥上下心怀敬。”
“下生之行,血肉切肤,须弥上下赖之生。”
“君既决于须弥山上奉礼者……恕贫僧不敬,当以身赴,护他周全!”
在【弥勒】的教义里。
“上生”乃“往生兜率”,是菩萨在净土修行圆满,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做好接替世尊的准备;也是僧众发愿往生兜率天,亲近弥勒。
“下生”是“人间成佛”,是实现弥勒终极使命——成佛度众的必经之路。往生到兜率净土的众生,将来也会跟随弥勒菩萨一起“下生”到人间,建设净土,救度世人。
“末法”之后是“新法”。
一切终焉,万世寂灭,正是弥勒降生,开创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阿弥陀佛的“众生极乐”,就是一种“往生兜率”。
姜望为须弥山取回遗失数百年、死了好几位菩萨都未能求回的知闻钟,就是一种“人间成佛”。
永德的私心,会让他偏向后者。
永德的信仰,则让他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
他并不是怀揣杀死阿弥陀佛的信心而来,而是抱着舍身护姜望周全的决心而至。
当初姜望奉钟而归,他就说一定要还报。
什么才算是还报?
他认为当倾尽他的所有。
在知闻的钟声里,于灵山的山脚,生得福相的永德山主,一步步地往山上走。
他的视角并没有青穹神尊那么遥远,他只知道即便加上三宝如来和命运菩萨,此战也无胜机。
但行之。
今来上生,今赴往生矣!
姜无量于山巅视‘下僧’,一时不见悲喜:“世尊以‘众生平等’为众生之敌,朕求‘众生极乐’,不敢侥幸。世尊已矣!朕德行远逊,唯怀世尊之心,不弃世尊之志……且行之。”
“方丈无须歉声——佛修空门非为空,是断烦恼故。了因果非绝因果,知恩图报是真禅!”
今日杀向祂的种种,祂都理解,祂都怀悯。
然而……然而路已至此,不得不行。
祂张开嘴,慨然作龙吟。
一条
第四十五章 惟将终夜长开眼-->>(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