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郭贵的一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后来他跟着王大斧出征,妻子杀了家里的羊,熏成肉脯,给他当干粮,怕他受冻,又给他织了羊皮袄子、羊皮帽子,还悄悄的塞给了他一把朴刀,一张弓。

    正是靠着妻子的这些资助,他才能在战场上活着回来,甚至立下战功。

    人,不能忘恩!

    何况,现在妻子还有了他的孩子。

    于是,郭贵伸手摸了摸妻子的脸,笑道:“贤妻且在家等着好消息吧!”

    “俺去去就回!”

    “哎!”

    郭贵系好腰带,将靴子的系紧实,然后打开房门。

    眼前是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里摆着几张竹篾,竹篾上铺着一条条的奶酪干。

    院子的角落里,还堆着百来个干制好的碳球。

    郭贵见着,嘴角溢出些笑容来。

    “也不知大枪兄弟,在交州过的怎样?”

    “他是否还记得,当年与俺在掖县说过的事情……是不是还想娶县主……”

    这样呢喃着,郭贵就大步向前。

    也是这个时候,院门被两个小小的孩童推开。

    “阿父……”两个孩子看到出门的郭贵,亲热的跑上前来,亲热的喊着。

    郭贵笑着蹲下来,一手抱住一个。

    这两个孩子,就是他妻子带过来的那一双儿女。

    自然,也都跟了郭贵姓,郭贵也给他们取了汉名。

    大的男孩叫郭虎儿,小的女童叫郭小娘。

    郭贵也没有嫌弃他们,对他们视若己出——大宋底层,对娶寡妇,顺便接盘寡妇带来的孩子,没有任何疑虑,甚至还很欢喜。

    因为,这意味着家族的壮大。

    “虎娃、小娘……”郭贵抱起两个小家伙,在他们脸上亲了一口,然后问道:“这么早,出去做什么了?”

    “阿母叫我们出去,盯着山上的畜群,不要叫别人捡了家里的畜群的粪便!”已经快五岁的郭虎儿说道。

    “好好好!”郭贵大笑起来:“有你们这两个乖孩子,阿父就放心了!”

    他把这两个孩子,放到地上,柔声道:“都去玩吧!阿父且先出门,去看看你们的舅舅!”

    “好勒!”郭虎儿拉着郭小娘的手,蹦蹦跳跳的向着阿母的房间而去。

    郭贵看着这一切,理了理衣襟,走出门去。

    门前,建着一个不错的马厩。

    说起来,这马厩还是前夫哥当年在的时候修的。

    用料很扎实,手艺也不错。

    马厩里养着八匹大小不一的马儿。

    也都是前夫哥的遗产。

    郭贵上前,牵了一匹五尺高的战马出来,检查了一下马蹄铁,又把马鞍放好,他才骑上马儿,哒哒哒的出了门,直奔着小舅子瞎讹在的那个棉庄而去。

    一路上,郭贵看到了两侧山峦上,延绵起伏不绝的,被人工开挖出来的,类似鱼鳞一样的土坑。

    这是去年新任的经略相公到任后,大发熙河丁壮,在冬日挖出来的。

    说是能保养水土,令来年春日牧草繁盛。

    这位经略相公不止挖了许多鱼鳞坑,还命人在这些坑里种了不少树苗。

    如今看来,那位经略吕相公,确实不愧是文曲星下凡,当过官家执政的天上嫡仙人!

    开春后,随着冰雪消融和雨水到来。

    但凡有着鱼鳞坑的山区的牧草,都长的格外的茂盛。

    坑里的树苗的成活率也很高。

    过几年,这些山上定是树木成荫,牧草繁盛。

    便是如今,也是遗泽无数。

    山上的草多了,放牧的畜群也就多了。

    郭贵一路所见,漫山遍野,都是牛羊。

    骑着马儿的牧民,挥舞着投石索,几只牧羊犬奔走在侧。

    而畜群所过的屁股后面,都吊着几十个穿着袄子,十来岁的少年。

    这些少年或者拿着簸箕,或背着背篓。

    畜群走到那里,他们就跟到那里。

    见到牛羊的粪便,就欢喜的捡拾起来,丢到簸箕或者背篓里。

    这些可都是好东西!

    山下的棉庄,开出了一石牛羊粪便十个精铁钱的高价。

    所以,各部对畜群的粪便,现在都看得很紧。

    只有自己部落的童子,才许捡拾本部落的粪便。

    甚至,有些部落还将这个事情当成了福利——只有本部的族兵或者在自家棉庄当雇工的孩子,才许捡拾粪便。

    其他人不可以。

    熙河路这里还算好的。

    因为棉庄起码肯掏钱。

    郭贵听人说过,溪哥城、邈川城的大首领们甚至是命令部族的孩子给自己打白工。

    一些穷疯了的部族,甚至规定了孩子每日捡拾粪便的数量。

    达不到标准,就会打骂。

    至于捡回来的粪便的用途?

    当然是堆肥!

    这是郭贵们从河北带来的先进经验——当年,郭贵们在河北的工地上狂嫖滥赌,然后欠了一屁股债,逃也逃不了,只能硬着头皮,选择来熙河戍边或者去交州拓荒。

    而在这之前,郭贵们除了狂嫖滥赌外,还跟着宋用臣率领的禁军,清过黄河的淤泥、修过河北、京东的道路。

    像郭贵就亲身参与了,当年的清淤大军,是如何把黄河挖出来的淤泥变成肥田的沃土的。

    其他人里,曾跟着宋用臣率领的禁军,修过河堤、道路、造过水车、龙门吊、凿过井的比比皆是。

    于是,这些人到了熙河后,居然成了各地棉庄的座上宾。

    因为,好多东西,只有他们懂!

    比如说怎么造水车,怎么安水车?

    渠道怎么修更好?

    如何在山坡上修蓄水的陂池?

    怎么选有水的地方凿井?要凿多深才有水?

    这堆肥该如何堆?堆肥后要怎么发酵?如何判断堆肥成功?

    等等等等……

    这都是技术,都是熙河的蕃汉百姓所不知的先进经验。

    有了这些人的传播和教授,熙河的藩汉百姓,一下子就跑步进入大宋高级封建农业社会了。

    特别是棉庄,有钱有人,还背靠着官府或者当地的大部族。

    根本不缺人畜粪便,更不缺各种生活垃圾、泔水。

    所以,几乎所有棉田里,每隔百步,都会有一个巨大的堆肥区。

    堆磊的粪土,高达数丈。

    等发酵一个月或者四十天,就可以将堆肥过的粪土,拿去施肥。

    靠着堆肥和休耕,如今,熙河路各地的棉庄,一片欣欣向荣,根本不担心土地肥力减少,导致的减产。

    这也是郭贵,能被王大斧从保甲户保举成熙州正经的野战军狄道巡检使的押官的原因——他在南关堡这里,是有名的堆肥专家。

    大小棉庄,若要堆肥,都要请他过去指点一番。

    在这南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郭贵的一天-->>(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