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凡真正爱书的人总会挤出时间,拾书而读之。
吴晗在《学习集》中说:“掌握所有空闲的时间加以妥善利用,一天即使学习一小时,一年就积累365小时,积零为整,时间就被征服了。”华罗庚说:“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宋代刘克庄诗云
“五更三点结漏,一目十行读书”。古代用沙漏记录时间,形容夜半三更还在用功,读书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来形容读书敏捷,夸张得可以接受。
古人有
“三余三上”的学习美谈。所谓
“三余”,是指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说的是,东汉末年董遇,对《老子》和《左传》有精深的研究,有人向他请教,他却不肯教,而是说:一定要先读上一百遍,书读百遍,其意自明。
向他请教的人,认为没有时间,董遇便教导他应该用
“三余”时间来学习;所谓
“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读书。这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总结的读书方法。
这利用"三余三上"的说法其实是说凡得空闲都可读书。这
“三余三上”是生活里常有的现象。还有,茶余饭后,时令节假日把适度休息与学习安排好,就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所以,我认为,
“好读书”,就是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闲暇时间读书。
“人之差异在业余”。把业余时间读书当做爱好和追求的人,常能拾遗补阙,增长本领,把事情干得更出色。
工余的闲暇时间,读些轻松愉快的书籍,既是
“为愉快而读书”,又是珍惜时间。至于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中如何坚持读书,具体说来,除了学习、工作讲效率是省下时间来读书的好方法外,我坚持读书的方法有二种:一是零碎时间读书法。
除了仿效上面所说的
“三余”
“三上”的读书时间外,我比较惬意的读书时刻也是临睡前和起床后躺在床上,读半个小时书。
尽管有时候备课写作已经很晚,睡前阅读的习惯还是不能改变。睡觉前读点书,使人安静下来,有利于进入梦乡,睡得安然;起床后读下书,以免起床猛了对身体不好,读读书调节一下神经,让脑子充一充血,既读了书,又保护了身体。
我还有一余,即
“老者生之余”。退休后读生平未读之书,不无小补。所以,至今我还感到,睡觉前起床后沒有读一下书报,就会浑身不是滋味,那就是习惯的养成。
二是分享经验读书法。读书貴在有恆,有恆才能持续,持续衍为习惯,问题在于如何能让读书有恆。
我有一个习惯,喜欢在工余时间和晚饭后散步,与同事、家人讨论、交流、交換读书心得,分享成果,这样可以增加许多自己原來未发掘的領域,如果自己提供的意見获得一致认同,內心也会油然而生尊榮与成就的感觉。
这种分享式读书法,既能培养与人为善的精神,双能缔造双贏的情操,能夠开誠布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种浑然一体,及
“享受分享,分享享受”的愉悅,实在不是当事者所能体会提到的,尤其习惯了相聚的时刻,也是其中意外的收获,因为我们事先也沒想到会有如此的结果,在約定成俗中,大家扮演了分享的角色,都得到那份甜美的感受,久久不去,長在我心。
现代人还有
时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