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六章 行动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那咱合计合计,看这具体咋弄。”

    赵兴东还是一如既往的想先听别人的意见,招牌式的微笑挂在脸上,没有先说话。田翠蛾倒是觉得前途似乎又光明起来,抑制不住兴奋,率先说道:“妈,这买卖简单,我和兴东收鸡蛋,您老给咱卖。”

    田母听了心疼女儿道:“这兴东还要念书,平时收鸡蛋主要靠你,你一个女娃家,咋干得了这活。鸡蛋又沉、又不好拿的……”

    牵扯到自己,赵兴东不好说话,没有知声,但田翠蛾受到昨天自杀的刺激,反而生出些泼辣,倔强的昂起头,带着自信说道:“妈,不要小瞧你闺女,我就不信,我这么大个人,连几十斤鸡蛋都收不了,这男人能干的事,我也能行。!”

    听了女儿信誓旦旦的话,田母心里是又欣慰、又难过,叹了一口气,说道:“小蛾,娘觉得你真长大了!”说完眼角不禁一热,涌出两行泪水。

    看着这对母女,赵兴东心里也颇感慨,这就是亲情啊!联想到自己的孑然一身,不由的有些神伤。

    田翠蛾见两人都默然不语,岔开话题道:“兴东,那你就礼拜天多辛苦、辛苦,只要鸡蛋能收上来,咱肯定是不愁卖的。”

    “中,姐你放心,咱自己的买卖,俺咋能不上心呢!”赵兴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那这个收购价定多少呢?咱们到那些村子收呢?路线都咋走?得好好合计合计。”

    说到具体经营,三人都来了精神,热烈讨论起来。

    当时的农村,因条件、政策限制,没有什么有规模的养殖业,农民家里有几只鸡,也都是散养的,这些鸡和主人一样,平时都在土里刨食,营养、管理根本谈不上(现在都是精饲料圈养,管理严格)。所以每天都下蛋的鸡,只在传说中存在,谁家能有只两天就下蛋的鸡,那可都当宝贝,左邻右舍都会羡慕的要死,通常的鸡是三、四天才下一个蛋。并且受气温影响较大,天热下蛋多,天冷下蛋少,不过要赶上酷暑,鸡也不下蛋,受了惊吓的鸡,也不下蛋……总之一句话,鸡蛋产量很低。

    要想收到鸡蛋,而且想多收,只有提高价格,因为农民是最实际的人。毕竟农民到城里卖鸡蛋,不仅要在市场里蹲一天,还要受尽城里人的白眼,如果农民觉的自己卖鸡蛋,多挣不了几个钱,肯定愿意把鸡蛋让人收走。但收购价太高,自己就没了赚头,因此合理的收购价,是生意成败的关键。至于卖价相对简单,随行就市即可。

    田母一直做家庭妇女,到底对柴米油盐了解的多,又是长辈,最终以她的意见为主导,定出了粗略的框架,并对工作简单分了工,头三天,主要以市场调研为主,确定好收购价,以及了解周边村庄鸡蛋的产量。毕竟**都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言权嘛。

    第二天一早,田翠蛾先到街道办开了介绍信,毕竟将来走村串户收鸡蛋,不拿介绍信的话,容易惹麻烦。然后骑上自行车,带着干粮和水壶,以及为和村干部们拉上关系的香烟,开始对县城周边的大型和中型村子逐个进行调研。

    而赵兴东则要挥自己是农民的这个有力条件,在自己村里、亲戚村里、同学村里,广结人脉,建立起基本的收购体系。

    田母也没闲着,不仅要做县城市场的调查,并且要准备好各类用具。三人约好,三日后的晚上,再在田家碰头,定下最后的事宜。

    赵兴东还是天不亮就起床,练完功然后洗漱一番,带上出门用的东西,跟学校看门老汉招呼了一声后,就赶往长途汽车站。

    八月末的清晨,此时已经大亮,县城街道上空空荡荡,半天也见不到一个人影,偶尔的轻风吹过,一丝清凉中带着些许寒意,让人在舒爽的同时,身体也不由轻颤。赵兴东享受着此刻短暂的宁静,心头涌起的却是对未来的渴望……

    坐上第一班车的赵兴东,早早拿出了英语书,默默念着令他咬了无数次舌头的洋文,让坐在他旁边的老汉,着实在心里面,把这个学生摸样的娃娃夸了个遍。枯燥的旅程在近两个小时后结束,幸好赵兴东的村子就在公路边,下了车,他没有先进村子,而是沿小路走到了村里的坟地。

    野草丛生的坟地里,堆着些大大小小的土包,每个土包上的杂草都有半人多高,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其间,凄凉中透着一丝绚丽。坟地旁树林里,偶尔传来的老鸦叫声,让这里更显得肃穆、冷清……

    赵兴东已经记不太清楚哪座坟头是属于母亲的(墓碑通常在周年时立,不过穷苦大众,

第五十六章 行动开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