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是文言文,译成白话文: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取自白居易《池上》一诗,作醉白堂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何道理?
他们的议论让人感到好笑,我以为: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是想做一个普通人却得不到的一种感慨。上苍降生这么一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要做到有求必应,那他忠献公将穷于应付。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这难道是一个凡人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治理国家已经辅佐三个皇帝。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请他继续任职,他也无法弃之不管。在这种情况下,对白乐天的自由自在产生羡慕之情,那是没什么可奇怪的。但是,若要把白乐天和忠献公的平生行事放在一起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相信定会有公允无欺的评论: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渴求贤才,拿爵禄赏赐天下英豪,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勇于为国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做不到。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之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的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而是推崇两人共同的地方作为寄托。
当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笑对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品德要求高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
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 家 之 笔-->>(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