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 孝乃国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皇,轻声问,“太上皇近日可好?昨日送去的荔枝合口味不?”

    “甚好,甚好,官家也不必太过操劳,众多政事可令宰执去处置。”

    园内有御菊苑,各类菊花竞相开放,五彩纷呈,空气中飘散着缕缕清香,十分的娇艳可爱。

    半个时辰后,孙士凯又高声叫道:

    “诸位宰执大臣,太上皇口谕:值此重阳佳节,金菊竞放,君臣同乐,乃我朝之一大盛事。有诗词佳作者尽可呈献上来。”

    不一会,签书枢密院事经煜堂填首《鹧鸪天》奉上:

    金菊枝头凌霜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散幽香,醉里看江南。

    身行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君臣欢。

    黄花玉朵相牵挽,付与时人竞相看。

    内班都知张德海传官家圣旨:

    “赏签书枢密院事经煜堂紫金鱼袋一件。”

    此时,一身材高大、绯色官服的官员跪倒在地,“臣虽是武官,不擅诗文。但良辰美景,君欢臣悦,着实令微臣欢欣异常,欲诵臣曾祖忠献公的诗为太上皇、官家助兴。”

    太上皇一看,乃吴太后外甥、知阁门事韩侂胄,大为兴奋。“韩爱卿平身,魏郡王韩琦乃我大宋之功臣,他的诗定然不俗,尔且诵来与官家鉴赏。”

    韩侂胄挺胸昂首,神情自若,高声朗诵:

    池塘颜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渐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塾,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谁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太上皇听罢,哈哈大笑,好诗,贴合此景此情,官家有赏啊。

    官家有旨,赏知阁门事韩侂胄碧玉锦带一条,御菊苑上好菊花十支。

    君臣等人又登上天风台,极目眺望,天高云淡,临安美景尽收眼底。

    太上皇意犹未尽,命内侍拿来纸笔,凝神静气,提笔将韩琦的这首《九日水阁》书写出来。

    孝宗由衷赞颂,“太上皇此幅行书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深得王右军笔法,而又具独特风格。可谓上等珍品。”群臣连声附和。

    太上皇见皇帝如此赞美,遂题名加印,赏赠于他。又见太子端庄恭敬,神采不凡,又手书一幅隶体,乃是“孝乃国本”四个大字,赐与太子。

    随后,一行人等又在园内御膳房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观赏歌舞,一直到临近傍晚才散。

    ,第九章

    禅位服丧

    赤诚忠心守父孝

    禅让大统梦成真

    却说孝宗闻听太上皇赵构病情加重,即与皇后携太子夫妇来到德寿宫,进得内宫,只见太上皇面色灰暗,有气无力。孝宗恭立御榻之侧,探问病状,忧心焦急之情溢于言表。

    太上皇不觉地动了情,伸出手,一手握着孝宗,一手拉着太子赵惇,嗓子沙哑,低声地说:

    “孝乃国本,世代相传。”之后,又沉沉睡去。

    吴太后让孝宗父子至客厅喝茶叙话,看着太子赵惇,太后殷切地说:

    孙儿,你皇爷爷的话你可懂得?百善孝为先,我朝向以孝立国。当初,太祖爷登基后事母极孝,杜老太后怎么说,他就怎样做。你皇爷爷为迎回太爷爷梓宫,让太奶奶脱离北朝苦海,不惜向金邦屈己求和。

    孝字当头,死缺难免。绍兴五年(1136年),徽宗死在金五国城地牢的草铺上,此前郑太后也被折磨致死。两年后,身在临安的高宗才得知,既为徽宗和郑太后之死而痛哭,更担忧生母韦太后的命运。就在岳家军作战获胜之时,高宗却解除岳飞的兵权,派大臣向金国委屈求和。高宗可怜巴巴的对金国使臣说:

    “朕拥有天下,却不能赡养亲身父母,颇为痛心。现在父皇已没有办法了。今天朕立下誓言,只要你国明确表态,送回母亲韦太后,朕不以求和为耻。”

    为达到这一目的,高宗不惜割地赔款,俯首称臣,最终接回韦太后。殷勤服侍,直至韦太后八十二岁寿终。

    太子赵惇虔诚回道,“孙儿谨遵回皇太后的懿旨。”

    翌日,刘贤妃觐见太上皇。太上皇从睡梦中醒来,见爱妃粉泪低垂,花容失色,也

第八章 孝乃国本-->>(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