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八十二章 福兮祸所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剥下,农户等同于要缴纳八石的粮食,等同于被敲骨吸髓。

    丰收之年,农民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一旦粮食歉收,或者遇到天灾,日子就过不下去,大量农民破产,或者变成流民。

    与此同时,随着海贸大兴,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出口导向”,于是纷纷“改稻种桑”,不再种植粮食,而是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用钱买外地运来的粮食。

    于是,东南地区的粮食产量逐年下滑,而大量涌入的白银,却开始渐渐退出流通领域。

    原因很简单:劣币驱逐良币。

    好铜钱被人窖藏,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劣质铜钱,当白银进入中原,白银就是好钱,而铜钱就是劣钱,于是大量白银被人窖藏,退出流通。

    然而“银本位”一旦出现,就没法改了。

    习惯了白银作为货币的百姓和朝廷,已经离不开白银,但因为中原的白银产量很低,所以极度依赖海外白银的输入。

    所幸,海外白银的输入量很大,即便很多白银到了中原后被窖藏,剩下的白银,依旧能勉强撑起货币的职责。

    结果,皇上落水着凉,染病不治,皇弟即位,改元崇祯。

    宇文温揉了揉眼睛,转回一旁的胡床坐下,端起茶杯喝了几口茶,再次看向白花花的银墙。

    崇祯年间,海外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日本的德川幕府锁国,输入中原的日本白银大幅减少。

    其二,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在马尼拉对华人进行了血腥大屠杀,输入中原的美洲白银几乎是瞬间归零。

    日本白银、美洲白银是中原白银的主要来源,当这两个来源忽然中断,原本流通的白银瞬间短缺,造成通货紧缩,物价飞涨(以铜钱价格做参照)。

    就在这时,罕见的天灾(旱灾、蝗灾)大面积爆发并持续多年,东北建虏做大,辽东局势糜烂。

    粮食歉收,到处都缺粮,人们手上即便有白花花的银子,却买不到粮食,无论是乡下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亦或是普通士兵,家中米缸渐渐露底。

    朝廷税收渐渐枯竭,财政破产,不但无力赈灾,还长期拖欠军饷。

    朝廷刮地

第五百八十二章 福兮祸所伏-->>(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