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马车走在上面很容易坏,所以即便载重量大,用起来却耗资不菲,不如两轮马车。
所以,只有山南地区才能见到四轮马车,如今徐盖见多了,终于知道为何山南的四轮马车会如此耐用:因为车上多处使用铁制结构。
不光车轴是铁的,还有什么“轴承”、“板簧减震”也是精铁所制,这样一来,耐用是耐用了,可是耗铁量增加,可想而知这么多马车上的铁制结构,其铁料若用来打造农具,将会是一个很可观的数量。
山南黄州的铁有那么多?
对于徐盖的疑问,办理交接的军吏做出简单明了解释:黄州对岸武昌地界,有大冶监,那里有一座巨大的铁矿山,每月都能出产大量铁料,所以在山南地界,铁制工具、农具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
因为有大量的铁料供应官民所需,所以黄州乃至汉沔地区的铁很便宜,新式炊具——铁锅也开始普及,当然,这也是坚固耐用的水力纺机、织机出现的原因,如今还有更加神奇的针织机。
有了这些水力机械,布匹的价格愈发低廉,而将士们的戎服,质量也越来越好。
徐盖检查军需物资时,就体会到军吏所说的意思,如今送来的军需里有成衣,也就是已经裁剪、缝制好的戎服,这让他颇为惊讶。
一般来说,将士要更换的戎服大都是由随军裁缝在军营里用布匹来裁剪、缝制,而现在,这些布在黄州纺织好了以后,就直接被西阳城里的裁缝按照几个统一的尺寸缝制为成衣。
运到前线军营之后,将士们根据自身尺寸,领合适尺寸的戎服,当然,这必然出现些许不合身的情况,那么随军裁缝简单改一下就行了,如此可节省大量人工。
另外就是戎服的样式,徐盖见过邺城朝廷的戎服,其实两边戎服样式相同,但此时运来的戎服,却多了一些部分:在领后多了一个兜帽。
士兵穿上戎服,再把兜帽往头上一戴就有了帽子,有防风、保暖的效果。
而戎服的手肘、臀部、膝盖部位都额外缝制了一块厚布,使得衣裤更加耐磨,因为这几处就是衣裤最容易破的位置。
戎服有了,但御寒却得靠填充了羽绒的裲裆,这种羽绒衣物徐盖见过,里面填充着鸡绒或者鹅绒,虽然有一股淡淡
第二百六十六章 疑问-->>(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