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迎着贾诩好奇的目光,东方剑微笑的吐出答案来。
    “科举和学堂?”贾诩瞪大了眼睛:“这学堂属下明白,就是主公在幽州所创办的文学院一样,收尽天下英才。可是科举,这是什么?”他不解的问道。
    “科举又可称为科考,简而言之便是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考什么由我们来定,题目由我们来出,将考试面向大汉十三州所有的读书人,不论他们出身贵贱,只以他们在考场上所得的成绩而论。只有成绩优秀的人才能成为官吏,这便是科举。”东方剑脸上笑着,但是心里却有些悲哀:“这科考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他毕竟是盛行了千年,也是目前世上最好的,也是最接近现在历史的,最完善的制度。科考就是在后世的二十一世纪都是评价一个人学有所成的标志,更何况是现在呢?”他暗自诽腹着,然后又继续说道:“科举只能考应试者的具体实力,而万万不能把诸如经典、德行之类令人无法判断的东西都掺杂于其中。否则我们考出来的人只怕就会变成那种笔下有千言,胸中并无一策的呆子了。”
    “啊?”原本就被东方剑那个科举之创意弄得深思起来的贾诩,又听东方剑如此说道,不由得惊了一声,不过他倒是很快就明白了自家主公为什么还要单独将这一点列出。“主公可是怕取来的人不合用?”贾诩微笑的说道。
    “正是如此。我们所要用的是人才,而不是那些个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不知道家国天下事的书呆子,也不是那些个只会做所谓的锦绣文章而不知天下疾苦的所谓的才子。”东方剑点头:“所谓在其职谋其位,断案需要断案的判断力,主簿需要相应的账目计算能力,管行政的需要相应的政务谋划能力,这种种的能力不是单单凭着修身养性的道德水准能做好的。道德高尚的人我们最多只取他一个清字,至于他的能我们并不能看出来,而这个便需要我们用考试的方式来得出结论了。有又能又清的人那是最好,但若只有能而短于清那我们也可以通过种种立法的手段在约束他们同时,并利用他们的能力嘛。在这样的乱世里,有能力可是最重要的哦。”
    “这倒也是!”贾诩被说服了,不住的点头称是。
    “而且,我们还可以把科举和我们的学堂结合起来。”东方剑微笑的继续说道:“一来,可以让我们的新制度更加迅速的被众人知道;二来,也可以大量吸收各种流落在民间的人才;这三么,则是可以用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培养我们的接班人。争夺天下的事情,可不是数年可以搞定的,我不知道这乱世还要持续多久。虽然我们眼下都还年轻,但我们却应该考虑更加久远的事情了。”
    “主公说得在理啊,想必主公对此早已有了构想吧。未知主公究竟打算怎样办这个学堂呢?”贾诩见东方剑没有任何思考的就把问题作出了解答,心底好奇的继续追问了下去。虽然那解答稍嫌粗糙了一些,没有什么细致的地方,但明显可以知道,东方剑对这所谓“科举和学堂”之事,盘算的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这样的事情呢?贾诩觉得有些奇怪了。
    “这个学堂啊。我打算大体分做五个分院来做,也就是所谓文学院、杂学院、兵学院、政学院、法学院。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文学院和军事学院了。”东方剑微笑的开口解释道:“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文学院中那些个别家的东西分离出来。以后的文学院就只是研习儒家之真解,探索古人之智慧,穷究经典之所;而杂学院则是精明算术,再复百家,奖励百工之所。文和我想你也知道,天下四名是按士农工商来分的。士者,乃管理国家之人。农者,乃种植粮食之辈。此两者都不曾受到歧视,倒是排在他们之后的工商,却累累为世人所瞧不起。我不知道你对这些人的看法如何,我只觉得我们今后要发展就离不开工商,尤其是其中的工者。经过几年的战乱现在的人口早已不比几年前了,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完整的利尽人力才行。工者所制之物,往往被世人呼之为奇技淫巧,这绝对是一个误解。对于我们来说,工者所制之器具若是能以一人之力而成三人之力,那岂不是增加了三倍的人力?这对人口不过的我们来说,可是一件大功啊,就像马钧所制造的投石车一样,他为我们减少了多少的人员死亡,所以我打算单独设立这么一个杂学院。”说到这里,东方剑止住话题,没有继续说下去。他或许是觉得有些口渴了,便端起身前案几上的茶水来喝了一口,
第一八0节 改制和科举(中)-->>(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