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称呼?
    听到蔡邕自报家门,年轻人立刻露出一丝惊诧之色,随即又恍然地点了点头。
    年轻人朝蔡邕回礼道:“我叫司马懿,只是一无名之辈!”。
    他竟然是司马懿!他就是哪个被曹操称为三马同槽司马懿,他就是那个在五丈原硬是耗死诸葛亮的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曹魏大都督,魏国丞相。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经济上也为魏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时曹魏政权为了恢复北方经济,解决军粮问题,曾经推行包括民屯、军屯两类的屯田制度。司马懿在推广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结果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曹操采纳这个建议仅两年就驾崩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使军屯走向正规,大规模的铺开推行,当然是困难的。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这说明军屯走上正规是在曹丕时期。
    曹魏军屯推行很广泛,但主要基地是设置在边境驻军地区,特别是在和吴、蜀的军事对立地带。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系。
    司马懿一介绍完自己便让开一旁,指着身后的十几人继续道;“这位是我的父亲,其他的都是我的兄弟。
    司马懿口中的那个父亲立刻走上前抱拳道:“我乃司马防,见过蔡大人。”
    随即司马懿的其他兄弟一起拜道:“见过蔡大人。”显得很有教养的样子。
    蔡邕谦和笑道:“不必多礼。”
    蔡邕见对方谈吐不俗仪表堂堂,不禁问道:“司马公是否曾在州郡为官?”。
    蔡邕这么问是有道理的,司马防的谈吐举止不像是普通人,倒像是官场中人,但如果对方曾在朝为官,蔡邕不会不认识,所以蔡邕猜测对方曾在州郡为官。
    司马防回答道:“在下曾在河内为长史。”
    “那么司马大人为何会到此呢?”蔡邕不解地问道。
    司马防叹了口气,回答道:“那王匡要降袁绍,我不愿与他一样,所以便出走了!”
    “可是你们怎会如此狼狈呢?”蔡邕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司马这一家子的样子非常狼狈,像极了逃难的百姓。
    司马防苦笑道:“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一群土匪,行礼家资都丢了!”
    这时,一旁的司马懿却很洒脱地笑道:“好在没有人受伤!”
    蔡邕也笑道:“司马公子说得好!”,随即对司马防道:“司马大人若不嫌弃,可愿与我结伴同行?”
    司马防顿时露出喜色,说道:“故所愿尔,不敢请也。”
    随后,司马一家便同蔡邕一家一道上路了,蔡邕将司马防及司马防的两个长子请到自己的车上,纵谈天下事,不亦乐乎。
    不知不觉间,两家人在几天后到达了幽州的涿郡城下。此时,涿郡城门大开,难民正陆陆续续地涌入涿郡,一对铠甲鲜明神情严肃的军士正列在关门两旁。
    司马懿不禁赞道:“军容严谨,含而不露!幽州军真不愧为天下精兵啊!”一旁的蔡邕不懂这些,没有发表意见,而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和父亲司马防则点了点头。
    一行人缓缓地向关门驶去,由于他们这些人明显是一起的,而且有车马,所以守门军士将他们拦了下来,要进行检查。
    “你们是什么人?”一名小军官来到当头的车马前问道。态度虽然严肃,但并不显得趾高气昂。
    蔡邕的学生回答道:“马车上是当今大学士蔡邕蔡大人!”顿了顿,又道:“还有河内长史司马大人!”
    小军官不禁愣了一下,随即不卑不亢地说道:“请稍等!”然后便转身快步走进了关内。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一六六节 背井离乡)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