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可以被掠走,都城可以被烧毁,先帝陵寝可以被盗掘一空的王朝,真的值得自己去卖命吗?如果这个朝廷不值得自己去效忠卖命,那么自己日后又要选择哪一条道路呢?
    这个问题是现在所有诸侯心中的迷惘所在,但不论各人心中的答案是什么,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大汉帝国的乱世已经不可避免的到来了,而在乱世中能够立足的资本,不是靠一张嘴说出的忠孝仁义就能得来的,只有拥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在乱世中谋得一席之地。
    基于这种思想,诸侯们不约而同的停下了自己的脚步,虽然还没有人真正的说出散伙的建议,但众人彼此之间却已经心照不宣了。不过曹操在这些人中可说是一个另类,他名义上是出身于宦官之家,他的祖父曹腾就是十常侍中的一人,所以他在之前的宦途上,虽然也可说是得到了借力,但总的来说,却为当世的士人所不齿。
    为了这个由不得他自己掌握的出身,曹操可说是苦恼万分。他一直以来都有雄心壮志,想要成为人上人,成为万人敬仰地大将军,希望能够封侯夸官于京城,希望在自己死后能够得到一块儿“汉故征西将军曹侯”的墓碑。为了这个理想,多年以来,曹操一直不停的逼迫自己将性格中的阴暗面隐藏起来,他本是一个从小顽劣的人。但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按耐下性子,广读经史,精研兵书。在自己曾经担任过的每一个职位上都作出了让他人惊诧的成绩
    从棒杀权贵,到黄巾平乱,再到进入大将军幕府,成为举足轻重地典军校尉。曹操这一路走来,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他本来寄希望于大将军何进,希望能够凭借何进的地位再进一步。但可惜的是,烂泥终究扶不上墙,何进死在了他自己地愚昧短视之上。而董卓的出现更是将曹操的将军美梦击碎。
    尽管董卓也很是看重曹操。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能被天下地士人所认同。那么也就注定得不到曹操这个一直重视士人评价的人的赞同,在权力与名望之间。曹操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一出刺杀董卓地好戏让曹操成为了义士,而举义旗的行为,更是让天下士子对曹操刮目相看,但这一切还不够。看到洛阳被焚毁,曹操的反应和其他诸侯是不同地,其他人是冷漠,而曹操是义愤填膺,不管怎么说,汉家朝廷对他曹孟德也一直不错,如今见到朝廷蒙难,一向以忠臣义士自居地曹操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况且他对眼前地局面有他自己的判断。
    回过头来再说周瑜,周瑜离开联军后,自己带人赶往洛阳,在洛阳的时候正好碰到董卓军在四处烧杀抢掠,就急忙命令属下进洛阳救火平叛。
    在完成这些后,他又命吕布带领一万大军进行追击,自己亲自坐镇洛阳,平定洛阳的叛乱。而张飞、关羽、黄忠则各带两千人去洛阳城外进行扫荡叛军。
    幽州军的到来使得在城内搞破坏的董卓军很快就被扫荡干净了。幽州军这次赶到的还算及时,董卓军并未给民间造成多少破坏和损失。
    但是对于征幽州军的到来,洛阳的绝大部分百姓是抱着一种既激动又担心的复杂心情。他们激动的是,平时祸害他们的董卓军终于遭报应了;而担心的则是,他们不知道幽州军会怎样对待他们这些普通百姓,如果这幽州军也像董卓军一样嚣张跋扈鱼肉百姓,那么就真是才走了狼却又来了虎。
    街道上兵荒马乱的,基本上没有百姓敢出门。人人都躲在家中,从门缝里用复杂的眼神打量着不时从门前经过的幽州军铁骑。
    这些幽州军对待百姓如何,大家暂时还不知道,但幽州军给洛阳百姓的第一印象却是雄壮且气势摄人。
    周瑜带人来到国库,只见宽大的仓库中一片狼籍,地上到处是翻到的木箱和一串串的钱币。不过国库并没有多少损失,绝大部分储备及这些年董卓搜刮的民脂民膏都还在,少部分被董昭所部哄抢的基本上也被收缴了回来。
    骤见这堆积如山的钱财,包括周瑜在内,所有将士都不禁愣了片刻。不过好在东方剑幽州军军纪极严,并没有生任何哄抢事件。
    周瑜并没有在此多做停留,留下三千人看守国库,然后周瑜便率领其他人马离开了。幽州军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才基本清除了留在洛阳的董卓军。此时,洛阳城已经完全处在征北军的控制之下。
    周瑜聚集众将在皇宫边上的大将军府邸中。这大将军府本来是属于何进的,董卓进京后
第一百一十五节 火烧洛阳(三)-->>(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