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学说也开始慢慢恢复,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古文化复辟的苗头才被遏制。不过汉武帝毕竟不是秦始皇,他是一个对于文化很是重视的皇帝,虽然名义上是独尊儒术,但事实上却是将百家的学说收入皇宫中收藏,一来是可以杜绝百家学说在民间的继续流传,二来也可以为日后继位皇帝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西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使得皇家藏书中的一部分散落民间,不过因为当时王莽取代汉朝算得上是和平过渡,而王莽覆灭到刘秀登基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大部分保存在西都长安中的藏书在战火中幸存了下来,被光武帝用两千余辆大车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之后的二百年中,东汉历代君主都致力于收集天下图册,尤其是那些记载百家学说的孤本、善本。经历代收集,桓、灵两帝时,藏于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处的典籍图录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盛极一时。
    历史上,初平元年,董卓迫令迁都长安,混乱之中,皇家藏书大都被毁,帛书大则连为帷盖,小制为滕囊。在这个过程中,王允是个有心人,他竭尽所能保护图书典籍,但可惜,被他保护下来随朝廷西迁的只有七十多车,而因为道路艰远,途中又散失其半。当年的二百车书籍到只剩下四十余车,损失之惨重,可想而知。而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对诸子百家的学说淡忘了,所以诸子百家半数以上失传或成为绝响,大抵都是因为东汉的这场浩劫。
    东方剑在第一次进宫的时候就誓要将这些老祖宗的东西给保存下来。所以在讨董战役还没开始前他就将不为人知的特种部队派到了洛阳,一是将汉少帝刘辨给救下来,一是想方设法保护洛阳城的一切珍贵文献和资料。他不想任由这个令人感到心痛的文化遗失事件再次生,一定要将这些东西给完整的保存下来。负责这个事情的,竟然是蔡邕。
    之所以选择蔡邕做为主导,一来是因为蔡邕是当时的著名学士,内心不想这些东西被付之一炬,心中是的确想要保住这批珍贵的书籍,二来,做为朝廷的侍郎,蔡邕出的话,在董卓集团中还是很具有份量的。事实也确实是如此,蔡邕知董卓已经决定要焚烧东都之后,他马上去见了蛇,要求马上将皇宫中的藏书运出,先行迁往幽州。
    这才有了蛇与李儒的谈判,他们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件事是瞒不过李儒的,而且他们相信李儒身为读书人也不愿这些资料被毁坏。只不过,李儒要求蔡邕等人在搬运图书的时候一定要主意注意不能走漏风声。
    就这样,在李儒的暗自帮助下,在蔡邕的指引下,一个夜黑风岗的夜晚,一辆又一辆的大车从皇宫中驰出,出了西城门向幽州方向去了。汉末的图书藏量确实是惊人,花了三个晚上,足足装了四千辆大车才全部运完,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大量的书籍数目让蔡邕以及身在洛阳的幽州众人感到这样去幽州,山高路远,实在是很难想象这四千辆大车要如何才能毫无损的运到幽州。不过就算头痛到要死,洛阳的特种部队还有其他人员还是要挖空心思的想办法死命令。
    最后,众人合计来,合计去,决定在东方府里存下来一批,剩下的由特种部队护送全部运往箕关,交给那里在黄河边等待的张辽等人。再由他们派人护送回幽州。
    特种部队如何费尽心力地去运送书籍暂且放在一边,且说董卓军在洛阳折腾了三四天,这比历史上还少了很多天呢,但就是这样也是搜罗了财富不计其数,而后终于开始了最后的行动――驱赶百万司隶之民西迁长安。可怜司隶那些平民百姓。哭天喊地,哀声遍野,,子呼母。爷唤孙,骨肉兄弟皆离散,故旧亲朋伤别离,青壮开路成尘土。老弱难行填沟渠,一片愁云惨雾,从洛阳一路绵延到长安。百万人口大迁移。数以十万计的平民成为了董卓军暴行的可怜牺牲品。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一百一十三节 火烧洛阳(一))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