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八十一章 坦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多的繁文缛节,冯一平简短的和主持人,以及朱总和另外两位来自国内嘉宾,简单寒暄过后,便相携走进向主席台。

    朱总之外的演讲人,一位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经常能在新闻和媒体中看到他的文章,另一位是担任过驻外大使的知名外交家,上台的路上,对冯一平都是交口称赞。

    他们说,“冯总,看到入口处聚集的人群了吗?那都是为你而来的,”

    “不敢当,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还得向几位前辈学习,”人客气,冯一平也客气。

    在场下热烈的掌声中,他们五位走上不高的主席台。

    主持人麦金农女士挨个介绍嘉宾,到冯一平时,果然掌声最热烈,冯一平朝台下示意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

    按标示牌,他的座位,紧挨着会议主持人麦金农女士,这显然是把他当作最重要的嘉宾。

    这没问题,问题是,如果这样坐,冯一平就被已到中年的麦金农女士,以及另外三位中国的中老年男士众心捧月般的夹在中间,他自己觉得不太妥当,于是,等准备就坐的时候,他眼疾手快的把自己的名字,和本来安排在最外面的朱总调换了一下。

    倒不是不想和另外两位嘉宾调换,只是,那两位换谁坐这个最好的位置,又得花时间去考虑,还是朱总好,他首先是论坛的理事,其次,冯一平他们三位,是内地的,朱总来自香港,相对来说,也算是客人。

    胖胖的麦金农女士楞了一下,估计她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突发状况,但是,都不用她解释,场下就鼓起掌来。

    虽然是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会,但在场的听众,超过95%,都是外国人,里面又有不少看起来上了年纪,他们看得懂冯一平为什么这么做。

    按西方的观念,如果是其它的场景,比如帮忙上下楼什么的,他们肯定不领情,但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尊重,他们当然非常乐见。

    台上的三位也跟着鼓掌,冯一平的处事,确实让他们感到舒服。

    朱总也知道现在不是谦让的时候,“谢谢冯总,”

    “我想,这已经让我们直观的认识了中国,”麦金农笑着说,“下面,关于中国经济的前景和挑战的讨论,正式开始,”

    这位麦金农女士,曾在CNN中国分部任职,现在受聘于哈佛大学,算是一位了解中国的经济学家。

    “记得我刚到中国的时候,我在中国看不到多少跨国公司的身影,但在今天,我们和这次参会的任何一位公司CEO商谈,一定可以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他们不但都在中国有了业务,而且中国市场对他们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就我了解到的数据,全球500强企业的利润,和中国有关的部分,至少已经达到10到15个百分点,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会有这么多人关注中国,”

    “也正是因为中国对很多公司如此重要,所以中国经济的前景,备受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各界已经有了很多解读,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几位来自中国的专家和企业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朱总首先发言,因为在英美留学过,又长期在香港工作,他的阐述范围相对广泛,并可广泛引用他愿意引用的资讯,他的发言,还是很符合台下听众的口味。

    我们的经济学家,从学术的角度,阐述了对中国模式的看法,他的发言很严谨,所以同样受欢迎。

    我们知名的外交官,英语非常流利,他的阐述,论据充分,论点明确,但因为他阐述的观点,和我们国家宣传的基本是一个口吻,所以让人觉得不太有新意。

    等他发言结束,一个小时的会议时间,已经过去了40分钟,相当于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四位,每人用了十分钟。

第八百八十一章 坦途-->>(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