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陈长文名叫陈群,年纪和荀彧、郭嘉相差不多,且一样都是豫州颍川人,家世也是非同小可。陈家在颍川素与荀家并立,陈群之父陈纪也是当世名士,昔日被董卓强征入朝为官,如今在西京朝廷任尚书令,只陈群一人避居徐州。
因陈家声望,陶谦对前来徐州避难的陈群相待甚厚,但陈群却看出陶谦年迈,又非能成大事之人,故不曾出仕陶谦。但感激陶谦一直照顾,如今听说此事,当即赶来帮陶谦解忧,暗忖如此方可将陶谦日常厚待回报一二。
“先,须得先派人前去收敛尸,操持好曹太公及家眷一干人等的后事。”陈群说着,语气中不免带上一丝鄙夷,“那应劭只顾着逃命,此事恐怕安排的不甚周全。若是曹家日后追究起此事,陶公也不好回话。”
陶谦连连点头赞许:“还是长文心思周密,吾慌乱间险些忘了如此大事!”遂即刻安排人为曹嵩等人准备丧事。
“另,群与荀彧荀文若、孔融孔北海都有些交情。文若在曹公帐下听用,或可劝说一二,而孔北海乃孔圣人之后,才学品德俱当世少有之人,吾可修书一封,请孔北海居中调停此事,陶公觉可行否?”陈群又道。
听陈群提起孔融,陶谦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孔融虽是孔子后裔,学识亦是天下奇才,但陶谦却知此人不过文士,以他看来,实非救难之人。
只是听陈群如此说,眼下又无其他良策,陶谦脸上便不得不露出大喜过望的模样,“如此更好,那就有劳长文了。”
孔融接了陈群、陶谦书信,知道事情紧急,先写了书信命人直接送到兖州劝和,自己则率兵赶往徐州。虽说兖州大军至今未动,可陶谦听说孔融此番是带兵前来,仍觉心下安稳不少。
孔融乃是孔子后裔,故一向极为守礼,见了陶谦,先欲行礼。可陶谦这些日子整日忧虑焦急,如今见了孔融,就如见了救命的稻草一般,也不等他见完礼,就一把捉住他的手臂,“哎呀,孔北海真乃急危救难之义士,今日至此,谦感激不尽!”
“融不敢当。”孔融措手不及,被陶谦这般热情搞得手忙脚乱,连忙辞谢不止。
陶谦正想拉着孔融入座说话,突见孔融身后站立三人。居中一个,相貌英伟,双臂修长,生就一双大耳;左边一个面如重枣,眼似卧蚕;右边一个豹头环眼,虬髯粗眉。当真是:观表象只知其貌特异,细看之却道英雄之相。
陶谦看得一叹,不由问道:“孔北海,这几位壮士相貌不凡,想非常人,不知可有幸得悉尊名?”
孔融见陶谦突然盯着自己身后转了话题,这才猛醒,拍拍自己额头愧道:“竟是融疏忽了,忘了先为陶公引见——此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刘玄德。玄德身侧,是其结义兄弟,亦俱是武艺非凡的勇猛之士。日前曾助融一臂之力,今闻徐州有难,亦愿引兵前来相助。”
原来孔融在青州北海任太守,因其施政仁爱,有教化之功,故青州黄巾横行,但北海郡人参与其中者却为数最少。而袁绍、公孙瓒忌讳孔融家世名望,就有交战也不轻至北海,倒叫北海成了青州一方净土。只是孔融乃是文士,不通军事,乱世之中还是难免被波及。有黄巾管亥,率兵围攻北海。孔融束手无策,幸得义士太史慈为报答昔日孔融资助老母的恩情,冒险赶来相助。孔融遂请太史慈出城,赴平原向平原令刘备求助。
刘备闻讯,便带上义弟关羽、张飞,随太史慈一同前往北海,杀散了管亥的黄巾军,为孔融解围。孔融大喜,就留刘备等人为座上客,好生招待以表谢意。恰好徐州有求援书信到,刘备暗忖自己也算与曹操打过交道,故自请同孔融一起前来徐州。
“备见过陶公。此乃二弟关羽,字云长,这是三弟张飞,字翼德。”刘备向前一步,风度翩翩,朝着陶谦深施了一礼,顺便为两位兄弟通名报姓。关羽、张飞皆心高气傲之人,听孔融并不提起自己名姓,本都有些不虞,幸好刘备敏锐,才将此事揭过。
陶谦暗暗看在眼里,心中便有几分计较,“可是虎牢关战吕布的三位英雄?快请入座。”
只是他人老成精,脸上也不显半分,将刘备一如孔融这般敬而重之的让进内堂,又请关羽、张飞入座。而后,方才唉声叹气,将曹嵩之死一五一十说于孔融、刘备等人知道,又着意说了自己如何操持了曹家众人后事,只等曹家前来迎灵云云。
“此事因吾御下不严,识人不清而起,如今牵连曹公造此灭门之痛,谦如何向曹公交代!”说到最后,陶谦老泪纵横,方才道:“如今若曹公震怒,请诸公代谦游说曹公,
第33章 卅三章 乐极生悲-->>(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