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七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排除异己的手段也越来越激烈。吕布虽然也参隶尚书事,但他对国政不熟悉,事事都听王允的,纯粹就是一个摆设。当然,吕布也知道王允让他参隶尚书事的真正目的是想独揽大权,所以他很自觉,一心一意征募军队,操练兵马,很少过问政事。

    天子对长安发生的事很恐惧,对王允也很惧怕,不管王允说什么,他都一个劲地点头。

    王允不同意皇甫嵩的招抚主张,要吕布立即集结扶风、冯翊两郡的郡国兵,赶到华阴城击败叛军。

    然而,这时却从洛水方向的临晋城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徐荣和张白骑率领北疆军正在横渡黄河进入关中。

    徐荣回到大营后,立即写了三份书信。

    一份书信给长公主和晋阳朝廷,详细禀奏了董卓被杀一事。现在长安朝廷由司徒王允和奋威将军吕布共同参隶尚书事,辅佐天子。今长安朝廷执意不肯赦免董卓旧部,而董卓旧部有心报国,却苦无出路。牛辅、李傕等西凉将领恳求朝廷赦免其罪责,率军到北疆戍边。徐荣请求长公主和晋阳朝廷立即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复。

    一份书信以八百里快骑急送冀州给李弘。如今关中形势剧变,晋阳朝廷和北疆将采取何种对策?是不是立即兵进关中,保护天子?

    一份书信急送洛阳朱俊。形势突变,社稷危局出现了重大转机,此时关东不容有失,洛阳不容有失。

    第三天,朱俊飞马赶到陕城大营。他非常兴奋,和徐荣仔细商议扼守八关要隘一事。他盼望着天子回京,对社稷即将走向稳定充满了信心。

    第四天,晋阳圣旨到。长公主和朝廷要求徐荣立即北上河东,从蒲坂津方向渡河进入关中,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长安保护天子。关西诸事暂时由行车骑将军朱俊负责。至于是否招抚董卓旧部,长公主和晋阳朝廷认为,在目前形势下,还是听从长安朝廷的意见为好。换句话说,他们否决了徐荣的招抚之议。

    四月下的时候,王柔从长安送回了董卓被杀的消息。长公主大喜,要求北疆军立即赶到保护天子。张温、卢植、鲜于辅、李玮等大臣经过仔细商讨后,不得不改变朝廷原定的振兴之策,转而先保护天子,稳定社稷。

    由于此策尚需征求骠骑大将军李弘的意见,所以要求徐荣进兵关中的命令暂时搁置了下来,然而,徐荣的急书随后就送到了晋阳。考虑到牛辅等西凉诸将数万大军对长安的威胁,张温等大臣断然决定,不再等李弘的回复,而是先让徐荣率军迅速渡河。考虑到关东和洛阳的安全,朝廷没有命令朱俊率军攻击牛辅,而是命令朱俊把主要兵力放到关东。

    徐荣接到圣旨后,不敢耽搁,带着亲卫骑渡过黄河,连夜飞驰蒲坂津大营会合张白骑。

    此时张白骑、谢明、河东太守王邑已接到朝廷圣旨,几百艘临时征调的槽船也已赶到蒲坂津待命。

    徐荣到了蒲坂津,立即下令渡河。原来驻扎在蒲坂津对岸的段煨和鲍鸿大军如今都在潼关下和牛辅激战,那座大营其实就是一座空营。北疆军将士不费吹灰之力,安然渡河。

    张白骑率领五千前锋营将士,飞速赶到临晋城下。

    王允大惊,立即命令吕布带着扶风郡的郡国兵赶到洛水河,挡住北疆军。

    王允认为,如果让北疆军进驻长安,天子和朝廷势必要被李弘控制。王允和朝中的大臣都不信任李弘,今日大汉之所以出现倾覆之局,有很大一部分原困都是因为李弘的不作为造成的,甚至有大臣认为李弘早在先帝驾崩之后,就有篡逆之心,此人比董卓更加血腥残忍。

    吕布带着天子的圣旨沿着谓水河一路狂奔。

    冯翊郡太守宋翼带着郡国兵飞速东上,在下邽县附近挡住了张白骑。此时,北疆军只要渡过渭水河,距离长安城也只有两百里了。

    徐荣看到吕布,神情很冷淡。董卓的死对徐荣来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凉和同情,他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尤其是李傕的话,对他的刺激非常大。如果李弘将来象董卓一样被杀了,自己马上就会和田仪、李傕的下场一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七节-->>(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