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史上的刘六刘七起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直至登州、莱州等地。后杨虎率军进入鲁西南,在此地突破明军的重兵包围,进入江苏、安徽境内。

    杨虎战死后,起义军由赵鐩统率,分28营,转战于河南、湖北间一年之久。“恃马力悠忽驰骤,栖野不战城郭,蹈虚不立方所”。官军则闻风丧胆,怯不能战,几无抵抗之力可言。

    但由于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起义军在明朝辽东、大同、宣府边兵和地方军队的联合包围下于正德七年八月失败,刘六、刘七、齐彦名等壮烈牺牲。农民军的失败具有深刻的原因。一是与明军相比,势单力薄。二是农民军长期流动作战,虽具有机动灵活的特色,可以出其不意,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缺乏牢固的根据地和后方,士兵疲于奔走,兵员和军需补给都有一定困难,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三是两支较大的起义军独立作战,缺乏配合,更没有和当时在四川的农民起义军取得联系共同抗敌,致使明政府便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刘六、刘七领导的这次起义,自起事至全部被消灭,前后持续3年,转战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江苏等九江省,三过北京,三攻南京,沉重地打击了统治阶级。为了镇压起义,明政府动用了大量财力,耗尽了府库之银;

    起义军所到之处,狠狠地打击了当地贪官污吏、地主豪绅。这次起义给明统治者一个沉重而深刻的教训,使明朝统治者认识到仅凭高压政策难以维持长久统治,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缓和社会矛盾。明朝出现了嘉靖初年较为清明的政治局面。<div 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