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观书评有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思前想后,我想到一种可能,那就是由于网络快餐的影响,使部分的读者在看书的时候,都是快速的浏览,只是看一下大概的意思,然后就自己遐想了。尤其是一些段落比较长的时候,那就更是如此。

    这样,我就不得不在这里陈述一下了。罗马计划的实施,并不是准备在一二年之内完成了,甚至也不是准备在刘明有生之年完成的。此时只不过是碰上一个难得的切入点,进入计划的实施而已。而罗马计划动用的人力不过才三万一千人,相对于刘明五十万陆军正规军的编制,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且,刘明军事力量的保密措施是很严格的,至今,曹操和董卓他们也不是清楚地知道刘明地具体军事实力。

    而拥有五十万兵力的刘明,这五十万的兵马也不是能随便调动的。辽东防范、震慑鲜卑各部族的兵马,那是一时也不能少的。新近平定的冀州,各个家族势力的扩张,那也需要有大队的兵马在那里震慑才能不产生偏差的。并州更是要防范董卓的兵马。

    漫长的战线,分薄了刘明的兵力。而且,打下辽东,冀州,战败董卓,刘明的精锐部队的损失也是不轻,刚补充进来的新兵,在战斗力上也难免有所下降,再继续大规模的战役,那损失就不是十几万兵马的事了。更多的损失,那是连刘明也承受不起的。

    不是说只要曹操和董卓那几个有名有姓的被打垮了就天下太平了。曹操他们之所以显赫,不是他们比同时代的人更突出,更有智慧,而是他们更善于在不利的情况下保存自己的实力。

    如果刘明和曹操他们同归于尽了。刘表或者孙坚,张秀因此而崛起,那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另外,即使是三国统一了,那就完了吗?

    知道历史的读者应该心里有数,虽然三国演义在三国归一统时候,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圆满结局了,可是,历史上这并不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而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三国时代,群星荟萃,文臣武将,各显其能,其中产生了无数的故事和传说,可是,他却掩盖不了国家内战,严重内耗的事实。

    从三国初期,动辄几万,几十万兵马的会战,到三国末期

观书评有感-->>(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