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复关于华佗之疑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无奈三国无弹窗 东汉未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华佗字元化出生在东汉未年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史载华佗约生于1o8年卒于2o8年享年百岁许。《三国志。华佗传》称: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并且“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病亦行差”。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华庄。至华佗时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华佗成长的过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产药材的家乡也给他以不少的影响。谯县出产多种药材如“毫芍”、“毫菊”早已闻名天下。再加水6交通较为达所以谯县自古就是一个药材的集散中心。至今在毫县的通衢大街上中药材货栈比比皆是。幼年的华佗在攻读经史的同时也留心医药当地父老传说他曾在泥台店一带读书养性学医识药。

    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大多以出仕做官为荣。而华佗则不然他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终身以医为业矢志不移。他青少年时期正值东汉桓帝、灵帝之际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纲不正政出私门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对百姓敲骨吸髓疯狂榨取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华佗目睹官场之**和苍生之苦难决心弃绝仕途以医济世。当时朝廷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华佗的品行、学识很为赏识太尉黄琬要征辟他为官华佗谢绝了沛相也荐举华佗为孝廉对此他也婉言谢绝了。这充分表明了华佗志向的坚定和品德的高尚。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他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一日有军吏二人俱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用汗药一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原来华伦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用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难于为治。又有督邮顿某就医后自觉病已痊愈但华佗经切脉却告诫说:

回复关于华佗之疑问-->>(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