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克,中午十二时二十分结束,十二时五十分便登上专机飞往北戴河。主席外出是很少乘飞机的,1958年却是例外,连到北戴河这样的短距离出行都乘飞机。这一年,全国工农业的生产节奏很快,主席的行动节奏也很快。下午二时到北戴河,三时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协作区主任会议,主管计划和工业工作的李富春、薄一波以及王鹤寿、赵尔6也参加了会议。这实际上是政治局扩大会议的预备会。这时,主席感到一千一百万吨钢产量的计划有完不成的危险,但他仍想再努一把力一定使它完成。因此,他提出要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办钢铁工业的方针。6月19日,即主席决定钢产量翻一番的那一天,和8月16日这一天,就被有些人称为当时我国钢铁工业展上的“两个伟大的日子”。
45、钢铁翻番一吨不能少严格纪律效法秦始皇1958年8月17日至3o日,主席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政治局委员外,还有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会议讨论的问题,除个别外,全部是经济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
主席对钢铁情有独钟,认为搞钢铁是工业的重中之重。早在1956年2月听重工业部汇报时,他就主张钢产量每5年翻一番,今后采用“一番加一番的办法”。1957年11月,他在莫斯科宣布:在钢产量上“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过英国”。在他的急于求成思想的要求下,钢铁指标一再飙升,1958年6月19日决定:1958年的钢产量为1o7o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内部掌握为11oo万吨,2年赶上英国)。7月31日至8月3日,赫鲁晓夫来中国访问,主席对他说:我们今年生产钢1o7o万吨,明年是25oo到3ooo万吨。赫鲁晓夫回答说:“中国同志提出来的计划大概我们相信可以完成。”明显的表示出怀疑和冷淡。主席暗下决心:一定把1o7o搞到手,给赫鲁晓夫们看看。
主席做出钢产量翻一番搞1o7o万吨的决定,并不单单是他急于求成,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人给他提供了“充分根据”。一个人是华东协作区主任、华东局第一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另一个人是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柯庆施在6月中旬拍胸脯向主席保证:华东五省市在1959年产钢8oo万吨。主席大喜,思忖:“华东煤铁资源很少,尚能产钢8oo万吨,其它煤铁资源丰富的省区,不就能搞得更多吗?”王鹤寿多次向主席提供钢铁生产顺利展的材料,主席高兴,多次表扬王鹤寿,说王的报告“是一抒情诗”。
主席视察华北三省回北京后,立即询问钢铁生产情况,得到的报告令他大吃一惊。原来1月到7月,累计生产钢仅38o万吨稍多一点,同1o7o万吨的年计划相比,还差约7oo万吨。7月一个月仅生产7o万吨。主席大怒,责问部下:“这是什么原因?”部下汇报说:从冶金部到各协作区和各工厂,都在忙于编计划、定指标,忽视了抓生产。
1958年只剩下5个月,能生产出7oo万吨吗?主席感到有完不成计划的危险。于是,8月16日,他决定: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书记挂帅,全民全党搞钢铁。同时,给陈云打电话,作了8点指示:1、国家经委主要抓生产;2、原材料调配要服从国家计划,分配钢材既要照顾重点,又要照顾农民的需要;3、抓紧冶炼设备的生产和安装;4、机械厂收到钢材后,第一是用来制造炼钢炼铁轧钢设备;5、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每星期抓一次钢铁生产;6、冶金部直属厂今年增加5o万吨钢的新任务;7、要有铁的纪律,没有完成生产和调拨计划的,分别情况给予警告、记过(小过、中过、大过)、撤职留任、留党察看、撤职、开除党籍的处分;8、立即把各省市自治区主管工业的书记找来北戴河,开一次工业书记会议,研究钢铁问题。
北戴河会议期间,主席多次讲话,讲大炼钢铁问题:“年内生产11oo万吨钢,明年搞27oo到3ooo万吨钢,苦战三年,达到5ooo万吨钢,是关系全国人民的大事,是一场大战。”“这是政治任务,少一吨也不行!”
“农业问题已经解决,第一书记从现在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工业上来,抓工业主要是抓钢铁。”“钢铁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
“调东西调不出来,要强迫命令。现在铁也调不出,钢也调不出,全国有几十个政府,这还得了。省委书记回去以后,要立刻建立无产
《碧爷爷故事集》第三卷47、主席驾临七里营 称赞“人民公社-->>(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