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碧爷爷故事集》第三卷39、弄虚作假吹牛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碧爷爷故事集无弹窗 (1958年的又一个“奇异景观”,就是弄虚作假搞浮夸,竞放所谓的“高产卫星”,比赛吹牛皮

    苏联成功地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全球。于是,中国的各级干部和农民就把假造的“高产典型”或者其它“突出典型”叫做“放卫星”。什么是人造卫星?全国也没有几个农民能说上来,但是“放卫星”,这却是农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时髦语言。

    1958年刚进入夏收季节,全国各地的“高产卫星”就纷纷升天了,而且一个比一个大。《中国青年报》报道:贵州省金沙县打坝乡民丰社,单季稻亩产3o25斤。接着,《人民日报》又报道:甘肃文县景象坝农业社,亩产土豆1741o斤,创全国最高纪录。河南遂平县碴呀山卫星农业社党委书记陈丙寅对此将信将疑:不信吧,是党中央的《人民日报》登的;信吧,这1万7千多斤斤土豆在1亩地里平铺起来,也有半尺厚。咋种的呢?这些日子,县委也在催促各个农业社“放卫星”。碴呀山卫星农业社,是全国最先合并起来的大社,是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抓的试点,全国知名,不放颗大卫星,怎么说得过去呢?可是,当时碴呀山的小麦亩产最高也不过3oo来斤,这卫星可咋放呢?他坐不住了。

    这时,新华社女记者方璜和省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几个人都来到卫星社采访。

    吃饭时,方璜问:“你们是全国第一个建立的大社,有没有高产卫星?”

    陈丙寅说:“不敢说有高产卫星,但是今年的小麦产量确实不低。有的地块小麦长得特别好。”

    方璜说:“我这次下来采访,就是来找高产卫星的。”

    陈丙寅笑问道:“这高产卫星多高算高呢?”

    方璜说:“一两千斤不能算高。”

    陈丙寅笑道:“这么高?那得几亩地合到一块差不多。”

    社长钟德清在一旁说:“陈书记,你不是说有两快地的麦子长得好吗?咱们打打试试,说不准能放卫星呢。”

    于是,大社党委研究决定:由社长钟德清负责收割监打韩楼大队那块地;由团委书记曹新志负责另一块地。

    钟社长来到韩楼大队,召集大队长陈世俊、副大队长梁友仁、妇女队长曹玉娥和大队技术员陈根开会。他开门见山,说:“上级让咱们弄一颗高产卫星放放,咱是全国第一个大社哩,不放卫星不行。党委研究决定,在你们大队那块试验田里放。”

    陈世俊问:“亩产多少算高产卫星呢?”

    钟社长说:“少说也得亩产3ooo斤。”

    “哎呀!我的妈哟!要放这么大的卫星?”妇女队长吓的一吐舌头,“我们大队的试验田差远哩!。”

    “我们试验田的麦子,再多也就是七、八百斤。”韩世俊说。

    “也就这样。”副大队长、技术员都附和着说。

    “党考验我们的时候

《碧爷爷故事集》第三卷39、弄虚作假吹牛皮-->>(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