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元帅(粮食、钢铁、机械)”、“两个先行”传遍全国。
6月19日,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召集中央一些同志谈话。主席问冶金部长王鹤寿:“去年钢是五百三十(万吨),今年可不可以翻一番?”王鹤寿回答:“好吧!布置一下看。”第二天,王鹤寿汇报说:“已经布置了,可以翻一番,搞11oo万吨。”
6月21日,冶金部长王鹤寿送来一个报告。报告说:华东协作区主任柯庆施主持华东协作区会议,规划华东地区(不含山东)1959年钢产量达到8oo万吨。煤铁资源很少的华东五省市尚能如此,其他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不是能搞得更多吗?根据各大协作区汇报情况看,明年钢产量可以过3ooo万吨,而1962年的生产水平则可能达到9ooo万吨以上。主席对这个报告极为重视,更坚定了钢铁翻番的决心。
6月25日,财经小组副组长、副总理(主管农业)谭震林把华东区农业协作会议总结报告给主席。总结说:华东今年粮食产量,可能达到人均1ooo斤以上,原来设想5年完成的任务,仅今年1年就完成了。今年全国粮食产量,估计可能到5ooo亿斤以上,人均过8oo斤。主席大喜,将此报告令《红旗》杂志表。
头脑热的主席与头脑更热的众大员互相影响、互相激荡,使他们头脑的温度越升越高。各项指标节节狂升,离实际越来越远,以至变成了“幻想”、“梦话”。
主席亲自挂帅走到前台抓经济工作,头脑又这么热,陈云领导的财经小组变成了无有实权的机构。陈云头脑清醒,但是刚刚作完检讨,不能再提不同意见,只好不再说话。
主席要中宣部把宣传机器的马力开足,为大跃进大造舆论,大造声势。于是,陈伯达的《红旗》杂志就拿起了大批判的武器,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和“平衡论”,批判“右倾保守”、“观潮派”和“秋后算账派”。《人民日报》、广播电台以及各地的宣传机器,也推波助澜,为总路线、大跃进大造声势。
1958年的夏季酷热蒸腾,人们的头脑比酷暑更热。主席亲自动并亲自指挥的大跃进运动,好像沸腾的钱塘大潮,排山倒海、汹涌澎湃。神州大地好像笼罩在魔法师的魔法之中。